杨玉良,男,汉族,1952年11月生于浙江省海盐县,教授,博士,中共党员,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攀登计划”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基本问题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玉良院士简介

我的前半生

1952年11月,杨玉良院士出生于农村,父亲是一名上海工人。到了杨玉良上小学的年龄,就跟随父亲去往上海生活。在他初一的时候,就到了1966年,文革爆发,学校停课,他的学业也只能无奈停掉。

当所有人都在参与运动的时候,他的父母却不主张他去。尽管父亲只上过私塾,母亲只是个文盲,但仍旧恪守本心,指教他害人之事不可为。因此,杨玉良一家成了当时的“逍遥派”,不打人,不批斗人,只做自己。这也是父母言传身教给他的做人道理——做好自己。

两年后的1968年,杨玉良回去了老家。因读了点书的缘故,他被乡里推举成了一名赤脚医生。从县里培训两个礼拜之后,杨玉良拿着一本32开的《赤脚一生手册》回到了乡里开始了新一段的行医之旅。

而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之下,赤脚医生在农村十分管用。也因为当了医生,那时的杨玉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只要一有空便回上海找和医药有关的书籍文献,带回去后仔细研读。

杨玉良一共在家乡行医六年,六年间经他手治愈的人非常之多。所以,当大学从新招生时,他被推荐到了复旦大学学习深造。那个时候他被称作农工兵大学生。对他来说,大学是个神秘的地方,在他家族中,他是唯一一名大学生。

不过那时候读大学,专业不是自己选的,而是通过分配,让你读哪个专业你就读哪个专业。杨玉良就被分配到了复旦的化学系,里面的高分子专业。

尽管并非是自己所爱好的专业,但杨玉良有个优点,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之后,杨玉良便将数学物理基础揉进了他的高分子学习之中,又恰好遇到了世界上的凝聚态物理的快速发展,因此他很快便是将凝聚态物理和高分子物理结合了起来,对中国的高分子物理的理论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因农工兵的缘故,杨玉良的大学过的很宽松,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大大地给了他打开眼界的机会。那时的杨玉良还有这读万卷书的畅想,因此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图书馆。从那之后,杨玉良便天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寝室-食堂-图书馆”,更是发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自学。

而80年代又是一个开放年代的开始,因此国内引进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的思想和科学著作,对打开眼界有着极大的好处。杨玉良对此更是喜不自胜,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学。

1977年,杨玉良毕业。恰好那一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新一批通过考试的大学生进入校园,也同时恢复了研究生考试。于是杨玉良选择了继续深造,报考了研究生。

几年后,杨玉良博士毕业,又选择当了两年博士生的辅导员。在这期间,杨玉良第一次用英语来做报告,并取得成功。之后杨玉良出国进修,并使用新仪器做研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一经证实后,德国教授都对他刮目相看。也是这时,杨玉良博士开始带博士生。

两年学习结束后,杨玉良博士面临了三个选择:回国、留在德国和去往美国。他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回国,因为国家需要他这样的人才去建设。

1988年,杨玉良博士回到复旦,一边给研究生上课,一边做各种项目研究,比如:973项目、863项目,并在这上面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随后也被推荐获得了“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这便是杨玉良博士的前半生。

看似古井无波的前半生,实则有多少个不为人知的日日夜夜,实验室、工作室,有那道不知疲倦的身影在埋头苦干。

想要获得成就,首先得有将自己献出去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旦校长

2009年1月14日,杨玉良教授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2014年10月24日,卸任。近六年的校长经历,使得杨玉良教授对大学生教育有着颇深的见解。

教授认为,现在的大学精神虚脱,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老百姓嫌贫爱富。大学应率先回归到大学本身的高尚上去,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

现在的人都崇尚改革,老讲要跟国际接轨,可必须得有个限度。对大学而言,任何一个国家、名族的大学都是这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脊梁骨。大学的精神不能虚脱。大学教师更是必须崇尚真正地学术和真理,对国家、民族包括整个人类都要有非常强烈的责任。

同时,大学不能过分以就业为第一目标。就业不是一个学校能包揽的,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关系。经济不好了,岗位就少,就业可能就有问题。就业还和学生自己的选择有关系,如果不一哄而上,我们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架构,就业也会得到改善。当精神虚脱后,大学就开始过分地赶时髦,成为服务站。

大学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传统。世界一流的大学表面上看起来都显得很保守,剑桥、牛津、耶鲁都是以保守著称的。

并且,理想的大学的使命应该是学术研究。现在的学术大多被异化,直接就成为了盈利手段。甚至开班授课谋取私利。应该培养出一批为了学术而学术的人。当今世界是科学发展的时代,国家就靠这些人向前进步。学术应该是一种使命,每一个从事学科研究的人都应该为这个学科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何让大学担负起使命?杨玉良博士认为,首先要废除荒唐地对一个人、一个学校进行评价所谓的定量指标,比如SCI。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15年不发表任何文章,一直琢磨他的《正义论》,现在这本书成为了经典著作。但他讲课非常认真,当他讲完一学期的课后向大家告别,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他已经离开教室很远,学生还在鼓掌,为他的学术精神而鼓掌。有在场的中国学生问,你们要鼓到什么时候?他们回答,要这个教授在很远的地方仍然能听到掌声。

  1. 1. 需有全球视野,非常开放的心态。不能认为自己凌驾于所有人之上。这种傲慢最终只会毒害了自己。
  2. 2. 要对本专业有深入的理解。要有实际的操作能力。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3. 3. 需要有良好的道德标准。否则越是有能力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4. 4. 对自然和人文必须有批判性的理解。科学和人文是互相离不开的。科学就好比理性,人文则是感性。没有感性的理性过于冷血,没有理性的感性则过分自我。两者相合方才是一个人格上非常完整的人。
  5. 5. 要有适当的口才和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不伦从事任何职业,沟通是非常重要。

而对于如何做好一名大学校长,杨玉良博士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间接,同时也列举一下四点。

  1. 1. 当社会出现失范的时候,大学校长和他的教授要出来发警示之言。
  2. 2. 大学校长是社会道德的楷模,自己不能失范、失德。
  3. 3. 大学校长是大学使命和传统理念的守卫者,包括新的传统的创造者,是一所大学精神的代表。
  4. 4. 大学校长是这所学校学科宏观布局的总设计师,具体如何办好一个学科则是该学科的教授与专家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莅临峰会

2019年,杨玉良教授将莅临本届2019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现场。

过去的五年中,数百位行业大咖谢邀参与峰会活动,共同对话,发表自己对未来医学、未来发展的畅想,同时解析专业领域中的发现,分享每一份科研成果背后的独特故事。

如胡盛寿院士所发表的“智慧医疗——离我们很近,也很远”。

而今,前复旦教授杨玉良博士莅临本次峰会,又会发表怎样震撼人心的演讲呢?让我们拭目以待!【2019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第六届)】时间:2019年9月11日——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