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乐于看到年轻人们释放激情,

只要是在爱与和平的名义下

原创文章 与您分享

冷战高峰的七十年代,在德国慕尼黑,美苏两国之间迎来一场正面交锋,两国高层聚精会神的看着,民众热切期盼着结果。

两个阵营的年轻人们互相碰撞着,释放着自己全部的活力,场面一度白热化。几秒钟之内局势多次翻转,似乎马上要失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是双方军队对峙的现场,而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的现场。在这场比赛中,苏联男篮以51:50击败美国队,打破了美国队奥运会上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是这场比赛的过程,比结果更为精彩。2017年俄罗斯上映了一部叫作《绝杀慕尼黑》的电影,讲述的就是这场载入史册的比赛。而在比赛之外,电影中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兄弟情义,以及奥运会的核心价值“爱与和平”都值得人回味。

▼该片6月13日正式在中国大陆上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比赛有两个看点,一个是美国队第一次在奥运会决赛上输球。另一个更大的看点是,在比赛的最后三秒完全改变了比赛的结果!导致胜利一方由美国队变成苏联队。愤怒的美国队连颁奖仪式都没有参加,并且拒绝接受奥运会银牌。

▼亚军的位置上空空如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上最会打篮球的应该是斯拉夫人-

苏联人的篮球实力有多强?他们赢得这次比赛靠的是侥幸或作弊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片中把美国队塑造成了无敌的存在。当然,对于看NBA长大的我们来说,这也是惯常认知。实际上,虽然美国队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到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之前一直是奥运会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铁幕另一端斯拉夫人的战绩总是被忽视。1967年与1970年男篮世锦赛,冠军分别被苏联队与南斯拉夫队获得。而南斯拉夫队在国家解体前总共得到5次世锦赛冠军,这一记录直到2014年才被美国队追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夺冠功臣谢尔盖·别洛夫被称作“红色韦斯特”,即使放到NBA也是顶尖球星。立陶宛球星萨博尼斯,先后打爆NBA著名球星大卫·罗宾逊与奥尼尔,如果不是因为时代原因,萨博尼斯早就可以登陆NBA大杀四方。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篮球运动员能像萨博尼斯一样,拥有2.21身高的同时像一个小个子一样灵活以及如魔术师一般的传球。

▼萨博尼斯在31岁才登陆NBA

当时队医说你可以去申请残疾人证

但不妨碍老萨用他巨大的身躯

以及篮球智商大杀四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是现在,来自前苏联国家和前南国家的球员在NBA依旧有不少明星球员。塞尔维亚人约基奇,在今年季后赛上率掘金队击败马刺,斯洛文尼亚天才少年东契奇,新秀赛季打出历史级表现夺得最佳新秀,拉脱维亚的波尔津吉斯也是极具巨星潜力。要知道,这些国家不过几百万人口,只相当于中国一个地级市。如果前南斯拉夫国家球员凑一队,NBA球星也不一定能赢他们。

▼胖子约基奇有着与体型完全不相符的灵活性

以及球员少见的大肚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球场变成“冷战前线”-

自1947年丘吉尔“铁幕”演说以来,冷战的氛围迅速蔓延全球。除了不能真刀真枪的打一仗,在任何领域都是冷战的战场。你有原子弹我就要有,你有了超音速飞机我的飞机就要比你的更快。你进入太空,老子干脆直接登月。有时候感觉,冷战就像小孩子较劲一样,你啐我一脸口水我就要甩你一身泥。

▼我们选择去月球,

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困难重重

——约翰·肯尼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育领域也不例外,虽然大家鄙视希特勒通过赛场成绩判定人种优劣的作法,但全世界似乎都不约而同的认为,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说明这个国家或者民族更加优秀。

在足球篮球等对抗性强的集团项目更为明显。苏联队如此重视奥运会夺冠,一定程度上也是和美国较劲。

▼“这不只是奥运会,这是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了解了背景之后,我们把视角回到电影本身。电影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冷战氛围,也真实再现了美苏两个国家各自的问题:

比如苏联由于是强行把一些国家合并到一个联盟,原有的国家间的矛盾加深。比如立陶宛人讨厌苏联,所以立陶宛球星保卢斯卡斯经常说出让官员反感的话,以致招来监控。美国的肤色矛盾广泛存在球员之间,白人球员柯林斯用一句“原来你也会写字”嘲笑队内的黑人中锋德怀特·琼斯。

▼5号球员为保卢斯卡斯

现实中他不是很反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赛后更是浓浓的冷战风,由于不满重打最后3秒,美国队提出申诉,结果5名国际篮联的官员投票结果是3:2,美国队败诉。有意思的是,那三票分别来自波兰、匈牙利、古巴裁判,全部为社会主义阵营,另外两位则是资本主义阵营。

▼电影和现实中的绝杀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这个投票结果相当符合时代特色。不过美国人怨不得别人,终场前决定再给苏联队3秒钟的是国际篮联主席美国人威廉·琼斯。

▼威廉琼斯作为国际篮联创始人之一

电影中说他是“世界上最懂篮球规则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育与战争:汗水与血泪的赞歌-

生活中,军迷与球迷等体育迷似乎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这两个圈子都是想通的。比如都以男性为主力,都喜欢热血澎湃的肌肉碰撞,喜欢考证分析,都有装备党,重视集体荣誉与国家荣誉。

从大的层面讲,奥运会在古代被视作战争的替代品。既然各国都有一群无处释放精力的年轻人,与其让他们到战场上打架不如让他们在赛场上消耗体力。赛跑摔跤搬石头总好过刺杀劈刀投标枪。

▼古代奥运会可以说

是以和平的方式演绎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战争与体育很多时候都是水乳交融的,一战中,双方士兵不约而同的在圣诞节停战,然后在战壕间的空地一起踢足球。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的战俘营里还举办过“战俘奥运会”,战场上的敌人上了赛场就是好朋友。虽然即使是奥运会的赛场上也曾有过性别歧视,种族问题,可和战场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一战期间,双方士兵在圣诞节一起踢足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中,因为篮球,冷战的坚冰似乎稍微融化了一点。苏联球员在美国街头见识到了街头篮球的独特魅力,而街球手们则尝到了俄国特色鱼子酱。比赛中,美国队员与苏联队员分享了自己的药品。不同文化不同体制之间,似乎也没有那么多隔阂。

▼电影中的小彩蛋

镜头特意塑造了一个

苏联版的披头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战争的可怕力量,体育似乎不堪一击,但体育精神依旧能在战火中顽强的生存。战争总会让人绝望,而体育总能给人以希望。1932年,刘长春离开战乱中的中国,走上奥运会的赛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虽然身处战乱,可我们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

▼当年独自一人参加奥运会的刘长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7年,伊拉克队夺得亚洲杯冠军,要知道,彼时的伊拉克尚处于战乱中。球员在比赛的时候,国内到处都是爆炸与枪击,但是人们依然在球队胜利后上街庆祝。这些球员没有能力让国家摆脱战乱,可他们的胜利让整个国家都陷入狂欢。足球让伊拉克人暂时忘记战乱带来的痛苦,一个亚洲冠军不知道会成为多少人苦涩生活中的一点蜂蜜。

▼在街头上庆祝的伊拉克平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平年代,体育更适合唤醒爱国情怀-

《绝杀慕尼黑》中主教练加兰任是为儿子争取一个出国治疗的机会,但实际上,他的原型康德拉辛纯粹是为了国家荣誉而战。同样的,队伍中的立陶宛人保卢斯科斯虽然讨厌苏联,可他依旧为胜利倾尽所有。球队核心谢尔盖更是冒着腿伤加重的危险坚持上场比赛。

▼没有人会放弃为国争光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篮球迷,我对2015年的长沙男篮亚锦赛印象深刻。在中国队与韩国队的比赛中,中国队一度落后20分,可中国队没有放弃。而在比赛关键时刻,现场的球迷合唱《歌唱祖国》,在观众们的歌声中,中国队奋起直追,最终逆转取胜。可以说,这一场比赛对爱国意识的启发,好过一千遍无聊的说教。

▼直到今天想起那场比赛

依旧让人热血沸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有生之年,我想是见不到战争消失的那一天,人类还将继续为自己的偏见、无知、贪婪去流血。如果可以,我更希望让年轻人的血流在赛场上。甚至可以奢望一下,未来能不能一一场体育比赛化解国家间的矛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你说要用足球赛来化解国家矛盾?

中国愤然离席并留下了一张反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