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应该是什么样的?

大多数人的答案会是:要美,要热气腾腾,要让我的肠胃蠢蠢欲动,要活色生香,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错,是要这些。

但别忘了,食物在变的“美,热气腾腾,活色生香”之前要经历的一切:被追捕,被收割,被屠宰——这也是美好事物背后笨拙,但真实存在的部分啊。

就像台上光鲜的一分钟,一定伴随着台下充满心酸的十年功。

人类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幸运儿,我们常年探讨人与实物是否应该平等,不断修正对食物的看法,却连这个问题都没法正视么?究竟是从哪一刻开始食物成为食物?

用断筋杀鱼法伺候一条刚离开太平洋的活鱼,是为了尽快结束它的死亡痛苦,并且迅速进入最佳保鲜状态,在干燥的夏季——这条鱼迅速失水,鱼皮快速起皱。

这过程看起来血腥,然而,唯有如此,一条鱼美味的制高点——我们叫 它食物的“甜蜜点”抑或“食物最好吃的时刻”才刚刚开启,接下来:

鲷鱼刺身,泛着淡淡的玉石光泽,一只被挤得变形的柠檬,正向它滴着汁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盐粒附在银光闪闪的秋刀鱼上,随着炭粒的燃烧,“滋滋”冒着热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鲫鱼煨在砂锅里,潮汕咸菜被切成大刀阔斧的片状,纷纷跃入奶白色的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抵达食物那些最好吃的时刻,死亡才是开端。

若是只享受食物带来的美味,而逃避食材上桌之前所谓的“残忍”的一切,就是一种自欺欺人,啼笑皆非的虚伪。

而搞笑的是,外国厨师做的菜在同一个人眼里却成了另一副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么中国厨师就对食物毫无敬畏?

手打肉丸,用两根重达3斤的铁棒,一下一下捶打出来的美味,难道不是敬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虾面,虾头虾脑,虾仁都是阿姨一只一只亲手剥的,难道不算敬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爆肚,当天宰的牛羊,为了保证口感,不同部位光切法就有寸段,薄片,骨牌块,韭菜丝之别,还有爆肚的火候时间长短都要精准把控,难道不是敬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秃黄油,人手拆蟹取出蟹膏蟹黄,数只才能做出一碗,难道不是敬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厨师从来就不低人一等,把每道菜都做的尽量精致,就是对食材最好的尊重。

所以啊,中国厨师怎么了?屠宰食物又怎么了?你们在见过中国厨师把菜做到极致之后再来发表自己的高见行吗?你们自己体验过一道美食从无到有的完整过程再来残不残忍可以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