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9月16日凌晨,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家庭共8个人,乘坐一个高达28米的自制热气球,飞行了28分钟,逃到了邻国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此时正值冷战最严峻的时候,消息一出立刻震惊了全世界,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逃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根据这则新闻创作的电影《偷渡人 Night Crossing 》由戴尔伯特·曼(Delbert ann)执导上映。过了将近40年,出生在慕尼黑的米夏埃尔·赫尔比希根据这个事件拍出了《气球Ballo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夏埃尔·赫尔比希在11岁时,看到这则新闻时就立志要把这个故事搬上荧幕。为此,米夏埃尔·赫尔比希多次向迪士尼交涉欲买独家故事改编权,失败后仍然不放弃,最终在德国著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相助下,拿下拍摄权。为了这部电影,他耗费了5年时间筹备。多次访问当事人,掌握了当时的照片、逃亡用的热气球设计图、缝製热气球的缝纫机等第一手史料,甚至还调阅了前东德秘密警察机构史塔西(Stasi)针对这起事件长达2000页的报告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机得有跑道,还是做个热气球逃亡现实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一开头,字幕就打出了“光是1976年至1988年间,就有三万八千名东德人民,企图逃至西德失败。至少有462人在边界丧命,他们被东德烙上叛国贼标签。”

片子并没有过多的铺垫逃离原因,而只是通过前东德一面在柏林墙边截杀西逃得民众,一面展现东德境内的“祥和平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来单纯的翻墙是做不到了,技术含量太低,容易被团灭。那造架飞机飞到西德呢?身在东德的冈特(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和彼得(弗莱德里奇·穆克 Friedrich Mücke 饰)两个超级技术男开始花两年的时间准备“翻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造个滑翔机是可以的,但没有跑道,那就造个热气球吧。于是两个人带领两个家庭,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始造热气球。第一次,由于热气球没有用防水材料做,加上风不给力,即使只有彼得一家人做了尝试,还是失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败不是意味着可以不干,反而是没有了回头路。热气球的残骸遗弃在了树林,被秘密警察发现,更重要的是女主的甲状腺药也遗落了。这些让他们不再有任何退路,坐以待毙的话,等待他们的将是被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去柏林美国大使馆寻求政治避难,没想到这笔“翻墙”更难,满大街的秘密警察。于是只能再做一个热气球。这次他们得加快节奏,跟秘密警察逮捕他们比赛谁更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他们赶在了秘密警察前,飞向了“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危险也要逃亡,东、西德对比大背景

二战结束后,战败国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1949年 5月23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令人好奇的是,男主一家看似家境富裕,幸福美满,可为何却依然一心逃离,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促使他们做出如此以身试险的选择?

这就要从东德和西德的分化开始。

东、西德都在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东德:在德国统一社会党(战后德国共产党和德国民主社会党合并而成)的领导下,战后不到五年,即1950年,工业便恢复到战前水平。其中,1950—1970年的生产性国民收入持续翻两番,年平均增长7.2%,一度跻身世界十大工业强国。成为赫鲁晓夫口中的“社会主义的橱窗”。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东德的国民经济和国民收入虽然开始出现负增长,但世界银行《1982年度世界发展报告》公布的结果显示,民主德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562亿美元,人均400美元,居世界第89位,居社会主义国家第1位。

西德(联邦德国):同样不到五年时间,即1950年,联邦德国的工业同样超过战前的水平。1950年到1965年,累计投资2281亿美元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保持15年的“莱茵奇迹”。1950至1965年,年平均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3.3%和15.8%。1965年的贸易额是1950年的8倍。20世纪60年代初,西德国民总产值超过英法两国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68年开始被日本取代成世界老四)。1971年,西德的外汇储备达到186.57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仅从单纯的经济发展统计数字上而言,东、西德的差距其实并不大(因为东德国土不及西德一半,人口不及西德1/3)。但如果比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自的社会财富增长了多少,国民从中得到多少实惠,优劣就极为明显了。

为应付严重的困难,东、西德国在战后都实行配给制。1950年开始,西德政府便取消了配给制;而东德到1958年仍不符合取消配给制条件。

东德表面的辉煌难于掩盖现实的暗淡。究其原因,一是它沿袭了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在统一社会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还接受了苏联提出的带有浓厚军事命令色彩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计划,并把它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过于偏重重工业、军工企业和国家面子工程的投入和建设,农业以及与国民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产业被严重忽视,国民经济一直畸形发展。同时,它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先是打压个体经济,后是不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甚至不允许个人购买汽车),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劳动报酬制度(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收入都差不多),导致国民生产积极性和思维创新能力因此严重受挫,劳动、产生效率与官方的统计数字和漂亮的面子工程反差太大。

1953年6月17日,东柏林大批工人举行示威活动,抗议当局提高劳动定额和时间却不涨工资,东德当局开枪镇压,酿成血案,成为冷战时期整个“东欧”第一起大规模民众抗争事件,也是后来民众大逃亡、政府不得不建起柏林墙圈禁民众的一个重要缘由。

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两德统一

而西德却完全是另一番风景:与东德的“只有生产好才生活好”相反,阿登纳政府提出了“只有生活好才能生产好”的口号。从五十年代开始,短短二十年间,国民便建立了一个世界上花费最大、设计得很周详的社会保障体制。——1977至1978年度中,举国全年社会福利金额总计达3000 亿马克(约合1250 亿美元),即平均每个居民享用社会福利金2015美元。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东、西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以1988年为例,东德人均GDP仅为西德的1/4,劳动生产率仅为西德的30%,进出口贸易为西德的1/10,科技水平落后于西德20年。东德工人的平均月工资收入为1270东德马克,而联邦德国为3850西德马克,按照1: 1的比率计算,民主德国的平均月工资只及联邦德国的三分之一。

片中的男主们,用脚投票,选择更好的物质生活。

除了物质,追求自由是更高的理想

片中并没有太多对秘密警察其冷酷,血腥禁锢民众的刻画。只是平淡的几个细节,就充分展现了,当时东德民众生活中的精神高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男主的邻居就是位秘密警察,有资料显示,1800万的前东德人口,有600多万份民众的秘密资料。可见当局对于民众的把控。片中邻居一方面是秘密警察,一方面却对西德的电视节目趋之若鹜,也算是导演的讽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儿园老师通过小朋友的话,询问家长的动向。片中的老师是善意的,没有出卖男主,但秘密警察还是通过男主的儿子了解了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没有发现男主叛逃行为的士兵,片中上级把他们带走了,但他们的结局,可想而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片中,彼得的大儿子与秘密警察邻居的女儿产生了爱情。他甚至在快逃亡时,冲进对方家中要求女孩与他一起逃亡。女孩最终没有去,也没有出卖他,看来导演还是善良的,没有上演大义灭爱的戏码,为爱情留下了一些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蓝本拍摄,可能现实会比影片来的更精彩,德国工科男的技术控看得大家拍案叫绝。上世纪,两德统一了。而更多分裂的民族还在,同样上演着似曾相识的戏码,留给大家更多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