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春秋是一个雄主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争霸的时代,齐桓、晋文、楚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曾经是华夏大地绝对主角的周天子,此时却只能孤零零地待在成周洛邑,眼睁睁看着四方诸侯在祖先驰骋过的土地上,吹奏着建功立业的号角。

周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形势图,找到“周”不容易

一、《左传》引发的疑思

笔者看《左传》时,留意到两处很有意思的小细节。

1、《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郑国自立国起就与周王室关系亲密。始封之君郑桓公任周司徒一职,犬戎之乱时与周幽王一同在骊山殉难,其子郑武公辅助周王室东迁有大功,武公之子郑庄公继承了王朝卿士的职位,如现在的总理一般掌管周王室的政事。但是时间一久,天子显然对郑国独揽大权有所顾虑,于是“贰于虢”,偷偷把一部分权力分给了虢公,这就引起了郑庄公的怨恨。

有意思的地方从这开始。郑庄公的“怨”自然不只是心里想想而已,而是让周平王知晓了,郑庄公有可能就是当面对平王表达了不满。若真如此,郑庄公这可有对天子不敬之意了。王朝卿士乃天子任命,看你不顺眼了自然可以另换他人,难道做臣子的还能讨价还价?郑庄公不表示遵从,反而要发牢骚,难道不把天子放在眼里?

然而更吊诡的是周平王的态度,居然马上来了一百八十度转弯,“无之”,寤生老弟,哪有这回事,卿士位置自然还是你来做,没人跟你抢的。并且周平王还跟庄公互相交换了人质,以示诚意。这还有天子的威严吗?你要把这俩人位置调换一下,说郑庄公是天子我反而觉得更合适些。

2、《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况不礼焉?郑不来矣!”

自周郑交质后,两方关系就没有以前那么亲密了。周平王去世后,周桓王即位,周郑之间矛盾也不断升级。桓王欲撤庄公卿士之职,庄公就派兵把王田的禾给强割去了。直到桓王即位第三年,郑庄公才第一次来成周朝见这位新任天子,似有言归于好之意。但是周桓王却不买他的账,对其不加礼遇。周公黑肩于是用上面那段话来规劝桓王,希望他善待郑庄公,“以劝来者”,鼓励其他诸侯来朝见天子。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巴结还来不及呢,难道天子还得求着诸侯来朝见吗?而且,从周礼上说,“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五服(侯、甸、男、采、卫)诸侯属于宾服者,每个季节都要到天子处贡献祭品,免不了需要朝见天子,否则天子可行征伐之事。而西周历代天子除了开疆拓土、打击戎狄外,不少时间也在忙着征伐诸侯、维护周礼秩序。但是分析周公对桓王所言,郑庄公如此无礼,他还希望天子能善待之,而且“犹惧不蔇”,担心其他诸侯不来。言外之意似乎除郑以外,其他诸侯很久都不来成周朝见了。桓王即位不满三年,合理推断应当从周平王在位之时,诸侯就已经不再朝见天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侯朝见天子

从这两段记载看,诸侯已经很久不来朝见天子,而且天子要讨好当时身为卿士的郑庄公。众所周知,东周时期天子势弱,几无存在之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不少人可能有错觉,以为周室的衰弱是渐变的,是慢慢因为诸侯的强大而变弱的,但看起来更合理的观点是,自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的实力就一蹶不振了,因而失去了制约诸侯的能力,导致东周“礼崩乐坏”,霸主迭出。因为东迁之后,周王室放弃了岐丰之地这个周人的大本营,而龟缩于成周弹丸之地。实力自然不能与往昔同日而语。

二、平王东迁

那么周平王为什么要东迁呢?又为什么要放弃镐京呢?大致有以下2点原因:

原因1:犬戎之乱

周幽王在位时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周平王),立褒姒之子伯服,申后及废太子宜臼外逃申国,幽王怒而起兵围申,令申侯交人,申侯不从,反而领犬戎破镐京,西周因此覆灭。《东周列国志》是这么描写犬戎之乱后的镐京的:“大起戎兵,侵占周疆,岐丰之地,半为戎有。……宫阙自焚烧之后,十不存五,颓墙败栋,光景甚是凄凉。”所以“平王一来府库空虚,无力建造宫室,二来怕犬戎早晚入寇,遂萌迁都洛邑之念。”

有人觉得,犬戎只是抢掠财物,等他们走了以后再继续恢复家园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迁移呢?周室虽然分封了诸多诸侯,但是在对抗周边少数民族力量时,还是以周人为主力,历代周天子都经常对周边戎狄用兵。这次天子之师都被灭了,其他诸侯又有哪个是犬戎的对手?而且周人经营丰镐之地已经几百年,其中积累的财富数不胜数,周人又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力量与犬戎对抗,犬戎又岂会轻易离去?所以晋、郑、卫、秦等诸侯虽然都组织军队勤王,对抗犬戎,但要将全部戎兵驱离并恢复失地,的确是难以办到的。周平王虽然被诸侯拥立为天子,但却时时受到犬戎威胁,随时可能再次亡国,故打算迁都洛邑确实也是不得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犬戎攻破镐京

原因2:天灾不断,周人早已开始迁移

其实犬戎之乱前,岐山之地已经天灾不断,很多周人已经开始避难东迁了。周幽王时候,泾、渭、洛三川发生地震并枯竭。《史记·周本纪》写道:“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天灾伴随着饥荒。《诗经·大雅·召旻》描绘:“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人民无法生存,四处流亡,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在想方设法逃避这场灾祸。其中郑国始封之君郑桓公曾专门就迁移之事请教太史伯阳:“予安逃死乎?”太史言“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于是郑桓公依言寄孥于虢郐之间,《史记·郑世家》则记载郑桓公“东徙其民雒东”,意思差不多。

周原地区出土了很多西周晚期窖藏铜器,经推断应当是西周末期贵族为临时避难,将很多家族贵重铜器窖藏而成的,它们成百上千年一直完整保存在那里,直到后世才慢慢被人发现,说明避难迁徙的周人一直未能回归取回这些铜器,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犬戎并没有抢掠后即离去。再加上犬戎抢掠的周人的财富,周王朝在经济和物质上的损失简直不可计数。这必然严重伤害了周人的元气,也使得周王朝的恢复异常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出土的西周窖藏铜器

三、二王并立

所以因犬戎之乱失去了岐丰之地的周王室实力大减,不仅如此,周幽王死后还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造成周王室及诸侯分为两营,长久处于分裂对立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王朝元气的恢复。

二王并立?不是幽王死后,平王继位吗?怎么又冒出来另一个王?前面说过,周平王一开始是太子,但后来被周幽王废掉了。后来犬戎之乱中周幽王和太子伯服都遇难,周天子和正牌继承人都不在了,该由谁来继任呢?申侯联合了部分诸侯立平王为新的天子。而另有一班诸侯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立了周幽王的弟弟王子余臣为天子,后世称为周携王。《竹书纪年》记载:“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战国楚简《系年》记载也相差不多:“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携王与平王并立

不过说起来,平王本来是废太子,违背父命外逃,并与申侯对抗王师,又勾结犬戎引发了灭国之祸,严重点说,平王算是弑父弑君且叛国,不忠不孝,这样的人如何做得了天子?自然很多诸侯是不认同他的,尤其幽王的近臣更加不会答应。这样看起来立王弟似乎比立废太子还更合适一些。但是历史最终还是选择了周平王。“(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

为什么携王没有最终获胜?有说是因为平王年少,容易控制,因为周平王最终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年,可以推断出刚被立为天子时年纪肯定不大,所以相比于已经成熟的携王,平王更容易控制,对于各个诸侯谋求自身利益更加方便,所以郑、晋、卫、秦等诸侯都支持平王;也有说是因为申侯拥立下的平王为诸侯开出了更丰厚的条件,而自认正统的携王一方却不愿向诸侯妥协,所以失去诸侯支持。比如秦国就因支持平王而被平王一方封为诸侯,以此得到发展的契机,最终在春秋之时开始发迹。“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

总之,携王既死,平王成为唯一的天子,周王室经过二十多年的分裂,终于又归于一体了。但因为很多诸侯并不是从内心支持他,故而多年不来朝见,而平王也只能依赖郑国及一些中小诸侯艰难度日。郑国则因为东迁后根基不稳,也愿意打着天子名号为自己谋求利益,扩展地盘。这也就解释了文章一开始的两点疑问。

结语

周王朝自武王伐纣以来,历经二百七十多年,至周平王舍弃岐丰之地,东迁洛邑后,再也没能恢复往昔的强盛,但周王朝衰落的责任不全在平王。其实周王朝从昭王、穆王时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厉王时又发生了国人暴动。宣王励精图治,让王朝中兴了一把,但其实后期已经颇有力不从心之象。周幽王算是个败家子,周宣王把千里江山给了他,他只用了十年就败光了,还给后人留了个烂摊子。不过一个王朝兴衰的责任单落在哪一个人身上都是不合理的,也许确实是周的气数将尽吧。不然的话,又哪来的五百年春秋战国大争之世,哪会有绚烂多彩的诸子百家?又怎会有席卷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