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6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和成效令人鼓舞。下一步,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持续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结构,推动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优秀文化产品和高质量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文化产业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文化产业发展“十年磨一剑”。走过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我国文化产业成绩如何?几组数据让我们眼前一亮。

2012年至2018年,图书出版从41.4万种增至51.9万种,期刊出版总品种数由9867种增长到10139种;

2017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3%,比上年增长12.8%(按现价计算);

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8.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以24个语种、28个版本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发行660万册;

一系列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成为世界图书出版、电视剧制播、电影银幕数第一大国,文化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供给能力迅速提升;文化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迈进,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文化产业服务民生作用凸显,文化走出去也取得积极进展。

为何文化产业发展呈如此蓬勃之势?雒树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有关部门从释放政策红利、增强企业活力、推动融合发展、强化市场监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规范文化产业统计等方面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比如,宣传文化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多项优惠政策,持续为文化产业发展释放财政、税收、科技等方面政策红利;深入推进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在融合中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等。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具有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因此,相关部门尤其注重把握文化产业正确发展方向,通过市场准入、资格认定、加强监管等方式,引导和推动文化企业自觉肩负社会责任。同时,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左中一委员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领域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推进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着力规范文化市场、清理不良文化产品,努力培育市场主体、谋求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谢广祥委员也指出,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谋划、积极创新、统筹推进,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优化文化供给,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是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文化产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供给不足并存,文化产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存在差距。尤其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西部省(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针对这些问题,雒树刚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供给主体、优化供给方式、提高供给质量,推动文化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抓手,增加文化供给。把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产品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内容为主、质量第一,坚守文化理想,发扬工匠精神,用文化精品赢得受众、赢得市场,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极大优势。审议报告时大家普遍表示,应深入挖掘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推进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和数字化,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中。对此,陈竺副委员长指出,题材是优秀文艺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他建议有关部门进行规划和梳理,加强对中国历史、中华文明重大事件、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科技进步的挖掘、讴歌和宣传,如四大发明、海上丝绸之路、青蒿素的故事等。杨志今委员也认为,要充分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资源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王砚蒙委员表示,我国少数民族大量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音乐等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应更加关注和体现民族特征,让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生机。

杜小光委员尤其关注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和载体,网络环境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他建议进一步重视网络的影响,下更大功夫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左中一委员认为,把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产品作为中心环节非常重要。“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创作是基础。不能靠表面的热闹、靠小视频制作噱头,需要有思想、有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之作。建议把创作生产要素向优质产品倾斜,扶持精品的创作生产,以高质量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新期待。”

对于文化产业的平衡发展,李钺锋委员建议,将文化产业列入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点实施的产业发展工程,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

增强文化企业竞争力,激发发展动力

企业自身实力及其生存环境,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文化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绝大多数是小微企业,甚至是个人工作室、个体工商户,“小”和“散”的局面没有彻底改观。加之文化企业大多是轻资产企业,高度依赖创新创意,普遍面临盈利模式不稳定、生命周期短、可持续发展难度大等突出问题。企业原创能力不强,尤其知名文化品牌较少,部分文化企业不能适应科技发展和时代要求,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围绕增强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报告提出一系列对策。例如,相关部门将着力推动产业关联度高、业务相近国有文化企业的联合重组,组建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产业投资平台等,巩固并发展国有文化企业的内容生产优势和传播主渠道优势,发挥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创新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做强做优做大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格局。

企业生存环境方面,构建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努力消除地区分割和行业壁垒,促进文化产品和人才、产权、技术、信息等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文化市场诚信体系。李钺峰委员则提出,应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财税、用地、人才方面支持,充分激发民间创作活力。

法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护身符”,报告指出将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保障。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已被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类立法项目,当前已形成比较成熟的草案。草案聚焦“促进什么”“怎么促进”两个核心问题,围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确定在创作生产、文化企业、文化市场三个环节发力,在人才、科技、金融财税等方面予以扶持保障。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计划今年审议著作权法修订草案,同时积极抓好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律的实施,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

“目前文化产业方面综合性、基础性法律缺失,本届常委会要在保障立法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进程,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李学勇委员说道。

来源:中国人大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