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明明很想改变,就是改变无力?

有些坏习惯,为啥总会在一些特定时刻突然出现?

有些毛病虽然改了,但一不留神,它为啥又成了老样子?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干扰源,它们共同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改变不了,而是我们不懂方法,看不到改变背后的逻辑。

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总有各种原理在支撑,搞懂原理,稍加调整,你会迎来一个全新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被高估的意志力

棉花糖实验大家应该都听过,它说的是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曾做过一个实验,要求一群孩子必须先等待,然后才能吃掉面前的棉花糖。结果证明,对于那些按捺不住的拿起棉花糖就吃的孩子来说,其它能对棉花糖坚持15分钟不吃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表现更加出色。延迟满足让他们在人际关系、职场晋升和生活乐趣上都更出众。

这个实验不光让人们看到了意志力的作用,同时让人们陷入了意志力的陷阱。因为人们一旦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把它归于意志力。

但是这样单一化的观点,真的经得住推敲吗?

米歇尔对这个实验结果也表示怀疑。几年后,他重新组建了研究团队,和另一位心理学巨匠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那些貌似是意志力的东西,能不能用技能取代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怀疑那些善于延迟满足的孩子,可能只是在技能方面长于他人,他们更擅长用技巧控制自己,而表面上看他们就像意志力很强大。于是他们又拉起了孩子团队,在这次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不只告诉孩子们要坚持15分钟,而且还教给了他们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结果有的孩子开始在心里默念临睡前父母讲的故事、有的孩子回忆动画片的剧情、有的孩子就是让自己放空,最终这次能够坚持15分钟的孩子,比之前多得多。

后续实验证明,我们能够做成事儿缺的不是勇气,或者意志力,而是我们错误地以为意志力才是关键,因此也就放弃了自我改变的机会。

2.

找到关键时刻

所谓习惯,就是大脑里的模糊区域,我们总是做着一些事情,但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在上述实验中,研究者只是让孩子看到了自己和15分钟之间的关系,并且给出一些小策略,帮助孩子度过这15分钟,他们获得延时满足的概率就大大提升了。也就是说:能看见,你就能改变。

对我们而言,想改变一个坏习惯,就要找到那些让你感到最大诱惑的情境。只要看到这些关键情境,明白他是把你推进坏习惯中的开关,你的改变就相对容易。

就像一个球滚起来以后,我们让它停下所消耗的能量远比它的启动时刻消耗的能量多。在个人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时刻都把自己逼到极限,让大脑时刻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只需要专心于最容易改变的那些时刻就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到生活中,如果你很容易生气,就要去观察让你动心起气的瞬间是什么时候;如果你减肥总是不成功,就要去找到引发自己大吃大喝,或者阻碍自己运动的情景;如果你习惯于抽烟,就看每次你拿起烟之前,大脑在想什么,你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找出这些你屈从于自己欲望的关键时刻,对于你了解自己,了解诱惑方式非常有好处。

3.

采取关键行动

在棉花糖的二次实验中,有个叫凯勒的孩子,他处理棉花糖的方式非常值得借鉴。实验进行到6分钟之后,凯勒逐渐皱起了眉头,他的舌头舔了一下嘴唇,仿佛是在品尝棉花糖的滋味,他面临了自己的关键时刻。虽然凯勒眼见就要投降了,但是研究人员的技巧开始发挥作用。他先是扭过身子,不看棉花糖,然后开始放空,分散自己的注意力。15分钟后,凯勒成功经受住了棉花糖的诱惑。

意志力不是改变的关键,在关键时刻采取关键行动才是。在关键行动的选择上,作者提供了三种主要方式。

①转移焦点。

人在某种情景的诱惑下,情绪会不断高涨,直至改变自己的行为。而转移焦点能够帮助我们平复情绪。就像凯勒一样,不去看那个棉花糖,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对我们的吸引力也会降低。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举动就能对我们的心理产生极强的作用。当我们受困于某种关键时刻,找另外一个你感兴趣的、积极向上的东西来替代,是不错的选择。

②坚决否定。

在心里,用较为恶劣的语言来否定那些诱惑,就相当于把水泼在了火上。比如在减肥期间,当你想吃某些零食的时候,你就可以在心里默念「它们都是生成我脂肪的元凶,它们是让我不健康的元凶,它们是让我无法收获更好人生的元凶。」内心的坚决否定态度,一定会让你在行为上做出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③放空大脑。

「想尽快满足欲念」会让我们的大脑焦躁不堪,如果你能在这种情境下控制自己,把大脑放空,焦躁情绪就能够得到平复,你想重复坏习惯的心理驱动力就会减弱,直至那股劲头过去。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很多事情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知道。当你看到事情的真相后,运用一定的技巧是可以帮自己做出改变的。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归到意志力上,这种单一思维不是成熟的想法,作为成年人你要有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