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波顿用他巧妙但不影响阅读乐趣的文字带领着一个个哲学“门外汉”进入苏格拉底、伊壁鸠鲁、蒙田、尼采、叔本华这些思想大师们的精神和生活世界,启迪着每一个读者用新的角度来思考生活中的挫折、困难与情感的困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世不合的慰藉——苏格拉底:一项论断是否正确,不取决于它是否是大多数人的主张,或长期位重要人物所信仰。只有不能被合乎理性的驳倒的论断才是正确的。

最早了解到苏格拉底的生平,是因为学习历史的需要。当时的自己用狭隘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死亡,我认为他的死亡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受因于他迂腐不懂变通的思想观念,我疑惑他为什么不转移战场去影响更多的人,课件那时的我是怎样的浅薄愚昧。

所幸读了这一章,让我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苏格拉底之死,我理解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面对生命与信仰之间的抉择时所做出的选择,让我明白在面对不合理的质疑时,我们应该保持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苏格拉底式的思辨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思考,于是我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分析一种目前年轻一代与父辈产生较大分歧的观点:人是否一定要生孩子?

第一步:取一种为世俗所认定的常识论断:只有结婚生子,人生才是完整的。

第二步:想象一下这个论断可能是错的,尽管说这话的人充满自信,寻找这一论断可能不对的情境:一个人能否无子而完整?一个人能否有子而不完整。

第三步:如果对以上问题找到例外情况,那么原来的定义就是错的:有孩子却连日子都活不明白的人很多,没有孩子却把日子活得通透的人也很多。

第四步:最初的论断必须考虑到以上例外并将之精确细腻地表达: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所谓完整的人生,有孩子并非必要条件。

以上当然只会是我自己开玩笑的论证,若是我把这段讲给我的父母听,势必会被斥为“狗屁不通”。这让我又想起书中提到的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罪行中,其中有一项是唆使年轻人反对他们的父辈。如果是根据现在社会的标准来判断,所有年轻人都按照苏格拉底所引导的思考方式去质疑“世俗”,那么这项罪行在长者眼中,可能依然是成立的。

但我依然愿意信奉“质疑常识、怀疑现状”该是当代年轻人所拥有的特质与品格。一项论断是否正确,不取决于它是否是大多数人的主张,或长期为重要人物所信仰。只有不能被合乎理性地驳倒的论断才是正确的,不能伪证的论断才是真理。

缺少钱财的慰藉——伊壁鸠鲁: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

“伊壁鸠鲁”是我在读这本书所认识了解到的一位哲学家。 但他对快乐的定义,我却不陌生。从小读到大的治愈文对快乐的解释都有着它的影子,而在读过的文章中很少有如此将寻求慰藉的思辨步骤清晰地写在书中。

在读第一遍时我是排斥作者对伊壁鸠鲁的快乐主张的描述与赞美,我觉得这是一种盲目的推崇,他倡导的这种快乐观太过于乌托邦,尤其是最后一小节对于快乐的描述——茅屋、朋友、没有上司、思想。我认为快乐是一个极其主观的东西,受个体的影响巨大,比如:个人所处人生阶段、成长环境、个人的思想觉悟……但当我再次细细阅读时,我不得不承认在你面对缺少钱财,寻求慰藉时,这是一个非常有效且充满智慧的方法,让自己脱离不快乐。

对受挫折的慰藉——塞内加:促使我们发怒的原因是我们对于世界和对他人持有过于乐观的观念,这种乐观达到危险的程度。

我常常把自己脾气火爆、不易喜但易怒的性格归因于地区特色和父母火爆脾气影响,想过要改正自己易怒的毛病。可看过的文章大多都是“当你快要发怒的时候从‘10倒数到1’,让自己冷静下来”。也尝试过,但效果甚微。

可塞内加是从源头、事件发生过程与结果引导人们减少愤怒。这使我受益匪浅(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增加的弹性空间;转变自己思考的角度,友善的看待每一件事;在改变不了既定现实的时候学会认清事实与顺应变化)

对缺陷的慰藉——蒙田:我们的生活部分是疯狂的,部分是智慧。但是凡描写生活的人总是恭敬地对其中一部分讳莫如深。

我们应该学会慰藉缺陷的四点:学会接纳自己的缺陷;尊重别人的文化那怕是在你看来是一种缺陷;学会换一个角度看缺陷;不要故作聪明。

对伤心的慰藉——叔本华:我们的思想是从属于肉体的,尽管我们高傲的持相反的观点……追求个人幸福和追求健康的子女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规划,而爱情却恶毒的是我们多年来相信两者是统一的。

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章我读了很多遍才搞清楚如何在伤心时进行慰藉——我们在黑暗中掘地洞之余,一定要努力化眼泪为知识

在读第一遍和第二遍的时候,有些云里雾里的——我说是因为自己读的太仓促了;第三遍读的还是满头雾水(或者感觉叔本华在diss爱情)——我把原因归结为自己没有什么感情经历所以理解不了;读第四遍的时候,终于对主题的体会有了一些眉目:寻求慰藉,学会思考,不能让自己陷入伤心之中,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或者梳理令自己伤心的源头,通过思考将伤心摒除,智慧生活……

困难中的慰藉——尼采:我们知道生活是由苦难构成的;我们越是努力去享受它,就越受它的奴役。

阅读完这一章我不由得反思到自己是否对于伤心与困难没有太多思考与感悟,面对伤心只有被动的接受与消化(但是这种消化又不是真正的消化,只是一种浅层次的隐藏,一旦有一个触发点就会再次伤心),面对困难只是迎面而上,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抱怨。

细细评味,我觉得对于苦难的感知与合理经历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缺的,我们因为经历苦难而成长,因为感知痛苦而去慈悲。反观过度享乐会使人堕落,忘却自我发展。但是接受困难,并不是叫你忘记全然不享乐,因为人不是一根弦不能一直绷着,更何况弦绷的太紧也会断。总而言之,合理享乐和接纳困难是不矛盾,不能因为享乐而拒绝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