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满怀期待,产品的销量却没达到预期,你怀疑是不是产品不受欢迎,是不是定价过高市场不接受,是不是页面做得不够精美,海报做得不够有调性,但有没有想过,是产品的卖点没找好呢?
今天就分享一下:
如何从产品的众多卖点中提炼出最核心的卖点?
我们大多数的长详情,仔细看都会有个致命缺点:无法聚焦,目标分散。现在大多数消费者都是“浮躁式”看你的产品介绍,你能不能在这几秒把你的产品独特卖点讲出来,并且击中他们在意的那个点,就是关键了,所以卖点最好在3个以内!
那么卖点如何提炼?到底消费者最关心什么?主要有3点分析方向:
1.产品功能/其他分析
你得对自己的产品功能,或设计元素,或历史,或其他产品相关进行全面挖掘罗列,制成表格,以备参考分析。
2.产品受众——消费者分析
你要知道你的功能,你的设计理念或元素,或产品背后的历史性等对应的是什么人群,也就是背后是否对应着有一部分人愿意为这些“优点”买单。比如你是1800元的轻奢简约商务包,那么针对的人群肯定是出差人群且在意品质+设计的这样一群人,并且还要能在消费习惯上满足1800元这样的能力。
3.POP理论——供参考分析
过去偏好的力量
决策重要性很低——因为基本用习惯了,所以消费者习惯不要轻易去颠覆
用户有明显感官偏好
别人经验不可靠
这种情况下,外界的影响基本忽略,因为人的抉择都是倾向于主观判断,想要改变,那么不仅花费的代价得足够大,比如滴滴UBER这种补贴大战,让坐出租车的习惯被慢慢颠覆,虽然损失很多,但好歹改变了消费者习惯,但一般的商家,还是量力而行。
营销的力量
偏好不明确
第三方参考价值低
决策不重要
存在质量以外的购买动机
这种情况,属于是路人情况,那么也许看到机不可失的“时间压力”或者看到个人兴趣相关的引起注意,比如日用品,差别不大市场无绝对巨头情况下,那么你的促销折扣价+满赠也许就会让消费者路转粉。
第三方力量
决策重要性高
不同人偏好差异低
信息比较容易获得
商家自卖自夸的时代已经结束,你说功能棒,产品质量棒,服务也是十分靠谱,但是我不信啊!怎么办?问问买过的人就OK了,他们的评价他们使用体验就是我的依据,所以为什么会有刷好评刷问大家这样的,也是为什么有小红书这玩意儿(当然现在变质了)。
客户评价和大家问(第三方力量) 1.词频分析——可以打标签被系统抓取 2.关联产品属性——击中顾客最关心的点
这里推荐一个李叫兽提出的需求三角模型:
【缺乏感】——【目标物】——【能力】
什么意思?消费者购买的真是你的产品吗?NO,是他对某种事物或者感觉的缺乏,所以他会寻找目标物,以填补这个缺乏感,就比如你饿了,那么你要找食物填补饥饿感,刚好你走在大街上,有油腻的快餐,有特色的重庆小面,有无重口味的健身餐,刚好你最近健身,那么刚好符合你目标物要求,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你月薪5K,而这健身餐单份价格100+,你会选择吃吗?这就涉及到消费能力层面,你要知道租房就已经花了2K!
再分享一个梯子理论,便于挖掘产品卖点:
通过产品功能属性 —— 客户的直接利益点 —— 实现了什么目标 —— 为什么在乎这个目标
产品层面出发,充分根据功能属性挖掘卖点,直接对应到消费者的利益点,也就是这些卖点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好处!帮助他实现了什么样的目标,他为什么要在乎你帮助他实现的这个目标?都需要你一步步搞定。
综上,也许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卖点会有一些头绪。
以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