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行业内的宣传铺天盖地,产品宣传、品牌宣传、活动宣传等层出不穷,一派热闹景象,孰不知业外人如观隔江火,对于石材行业本身仍处于笼统的概念之中,甚至有所误解。此次,《海丝智造》追本溯源谈谈石材的“绿色”,为石材行业正名。

近年来,名为“环保”的飓风在石材圈席卷了一次又一次,突如其来的停厂,致使原厂内遗存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无法处理,已签订的合同无法履行,企业多年来树立的诚信形象大遭打击,而企业自身也将面临着巨大损失。环保的出发点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整治的过程中,石材行业的形象是否也被“一刀切”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区一:高能耗

石材的加工过程,是机械的物理加工,而非其他传统大宗建材产品的窑炉生产,其加工方式主要使用电与油,无需大量煤炭,能耗相对低。

误区二:高污染

物理加工过程中最常见的废弃污染物主要为机床加工粉尘、焊接烟尘、喷漆废气等,因而采取湿式作业,有效降低了粉尘的排放;与此同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废渣、废料等亦非化学加工,无有害垃圾,很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加之,中国石材工业协会对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湖北、新疆等全国重点省份的重点石材产区进行实地考察,当地石材业基本采取循环用水,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仅靠自来水用于冷却开采和加工工具,使排出废水达标

误区三:高放射

“大理石辐射”的谣言纠缠了石材行业许久,各种骇人听闻的标题充斥着互联网,石材人有口难辩。今年4月,高时胜诉的新闻传遍石材圈以及行业外,对于石材行业而言,无疑是众人皆喜的大事件。

其实早在2008年,在美国大理石协会的支持下,科学的权威检测报告便指明所检测的所有大理石、花岗石样品,并无发现任何样品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中国石材协会亦花费一年多时间编撰《中国天然大理石白皮书(2013)》,明确指出天然石材(大理石、花岗岩等)是环保、健康、无可替代的建筑材料

误区四:不可回收

从前粗泛开采模式下的矿山,被贴上“乱堆放”的标签,而随着技术、工具的更新迭代,“废弃物”被赋予了新生,在生活中大展头角。

开采和加工中产生的石粉、石渣、废料等废弃物,已被大量用作混凝土骨料、高强度砖、人造石填料、轻质石粉墙体材料、铺路石、路缘石等,基本做到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环保的产业闭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长期以来水头乃至国内石材行业前进的步伐之快,以致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以上问题,在产业规模已达到一定程度时,要做的不是继续盲目进行加法,而是针对性的减法

其一,便是遵循规定,绿色开采。日前,福建省发改委、经信委联合发布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推进计划(2018-2020年)》,旨在加快培育包括石材、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27个区域特色主导产业。该计划的发布与实施,为石材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为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石材企业需一改以往为了多销急功近利地大批量开采的做法,进行合理的开采规划,在开采、加工的同时兼顾环境,符合规定,保持可持续发展。

其二,则是填补石材行业文化的空白。一些石材企业成交量大,在业界也拥有相当高的影响力,然而在对外宣传时,却难以描绘企业独有的形象,这便源于石材企业品牌文化的缺失。石材企业在前行的路上,需对自身进行分析,首先清晰定位,锁定目标人群,为企业注入文化力量,打造全套专属的品牌形象,从内在的品牌气质,至外在的视觉形象,对外界进行统一传达,树立企业品牌调性,打造差异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后:

外循环保规范,内自文化转变,相信在环保飓风下,石材人依旧不改面色乘风破浪,以专业的姿态,共同为石材行业的前行推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