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8月份,都是“升学宴”的高峰期。也许,领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孩子家长正在纠结:到底办不办升学宴呢?也许接到升学宴邀请的家长正在考虑:去还是不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05

03

02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升学宴现在和从前的“巅峰时期”相比,已经越来越“式微”了。

我身边几位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朋友,孩子考上大学后都没有办升学宴。前几年偶尔还有公务员同学参加别人的升学宴,但自己不办,现在我同学中连参加升学宴的公务员都没有了。

我觉得这是大好事,这是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取得明显效果的见证。

有一句俗话叫“上行下效”,公务人员不大操大办升学宴,不仅大大减少了升学宴的数量,对非公务人员,对整个社会风气都起到了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非公务人员,还要不要办升学宴?

这种问题有点复杂。一是,办升学宴是一种旧风气,想在民间一时刹住有一定难度。对于那些曾经随了很多升学宴“份子钱”的人,很可能还是想办一下。

对于这部分人,办升学宴的规模应该是受限制的,应该是止于“收账”的范围,仅仅通知那些曾经对自己“欠账”的朋友,没有“欠账”,交往不深的,应该不在通知范围。

对于那些以往随分子钱不多的家庭,现在办升学宴肯定是要掂量一番了:公务机关的朋友肯定是不来了,事业单位的朋友也不愿意来了,以往“欠账”的朋友不多,这升学宴还能请到多少人?发一遍请柬,来不了几个人,是不是很尴尬?所以,这部分家庭权衡之后,很可能就不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的升学宴都办了,现在不办升学宴是不是很吃亏?

其实,很可能不吃亏。因为,以往办升学宴的家庭不少抱怨:收的礼金不够支付酒店费用的,白白忙活,根本剩不下钱。

升学宴“弹性很大”。以一个中等城市的物价来看,同样数量的菜品加上烟酒,在普通饭店也许每桌费用1000元左右,但在星级酒店可能要3000元以上。如果主办方很要“面子”,选择在星级酒店办升学宴,可能确实剩不下钱。

升学宴是一种风气,办升学宴的人都是出于“面子”的考虑。如果别人多数在星级酒店办升学宴,那么少数人还好意思在普通酒店办升学宴吗?如果大家都在高档酒店办升学宴,大家都不剩钱,那么办升学宴不过是帮星级酒店拉生意,不办升学宴又有什么损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包括升学宴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吃喝之风确实是一种应该禁止的“歪风邪气”。

据资料显示,我国城市餐饮业每年浪费的食物在1800万吨左右,相当于大约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为什么浪费这么严重?为什么很多人面对一桌子“山珍海味”吃了一半甚至不到一半,就离席而去?因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吃大喝的基础正在渐渐消失。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很多人都会记得,那时候小孩子都盼望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大吃大喝”,现在的小孩还有几个盼望着要等到过年才“大吃大喝”的?

几年前,就有一位“跑业务”的朋友对我感叹:“现在请人吃饭过时了。”为什么过时?因为现在早已不是盼望“大吃大喝”的饥荒年代了。相反,很多不得不应酬的人吃出了“高血糖”,喝出了“高血压”,普遍把“饭局”当成了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饭局”是负担,参加宴席是累赘,到底还有多少人是真心想“随份子钱”去升学宴大吃大喝的?几乎没有。

既然几乎没有人真心愿意花钱去参加升学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大操大办摆宴席?旧风气使然。

风气不是一时形成的,也不是一时可以消除的,坏风气完全消退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从中央的“八项规定”“反四风”开始,已经对大吃大喝、大操大办下了一剂“猛药”。公务人员都已经“照章办事”洁身自好了,非公务人员为何不以此为契机、对困扰自己的“人情风”主动“说不”呢?

拒绝升学宴,当下正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