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进彪

近一个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三次提及就业,要求部署加大力度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持续保持比较充分的就业等。各省市也铆足了劲,纷纷出台地方政策,在户籍、住房、创业补贴上做文章,不遗余力促就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就有杭州、武汉、成都、宁波、苏州等近30个城市相继出台人才政策,多以购房补贴、开放落户、给予购房优惠为主。(证券时报8月9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贸易的不稳定环境,传导于中国企业的各个方面,而最终也会在就业方面显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近期或更长时期内,就业问题都会面临巨大的现实压力。在这个时候,国务院常务会议三次提及就业,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战略铺垫,在此推动下,各地将会激活各种储备要素,全力疏松就业土壤。

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立体交叉的社会综合系统工程,与其相关的层面不计其数,涉及到的具体内容更是浩繁无比,可以说,打通就业瓶颈需要多方面的不懈努力。其中的根本,在于各地政策制定的因地制宜,这里面既有激活现有资源要素的问题,也有创造全新资源要素的问题,相互结合,才会产生切实的岗位增量,而不至走入“今天就业,明天无业”的“隐形失业”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应届大学生的“隐形失业”问题。在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政策规定,即个人与企业、学校三方签订了相应协议就可算为就业,并纳入当地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就业统计数据。而实际上,表面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大部分学生的动态变化,因为往往过不了多长时间,有的甚至不到半年,毕业生就离开了企业从新回到求职状态,而在统计数据中,他们依然挂在“已就业”的项下。

因而可以看出,在就业统计数据方面,其实还存在着很大的变量。然而关键问题是,这些已经签订了劳动协议的学生,为何会辞去这份工作呢?这里面当然有个人重新选择的诉求问题,但客观地说,也存在着地方制定政策时的某种“缥缈性”,即为了让学生就业,而以各种压力方式使企业必须要给出这样的名额,换言之,就是因人设岗,因人设事,尽管一些企业目前不缺人,也并不情愿,但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而作为虽然签了协议的学生来说,在进入企业之后,当然也会感到某种不适的“虚无感”,选择离开,只是早晚的事,因为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岗位空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另一方,在吸引人才与就业方面,今年以来就有近30个城市相继出台人才政策,并多以购房补贴、开放落户、给予购房优惠为主。客观地说,这些政策都是要有的,因为“安居才能乐业”“有恒产者才有恒心”,然而,这里面却存在着逻辑的颠倒。因为人才被引进之后,首要的诉求一定是稳定的就业,而不会是优惠的房产,如果没有稳定的就业,再优惠的房子都会成为沉重的负担,换言之,人才还没有找到稳定的就业岗位,当地财政就已变相吃上了“人才房地产”的利润,这对人才来说,显然是一种价值排序上的“不能承受之重”。

因此,对于各地就业政策的全面升级来说,其核心与重心并不能落在漂亮的统计数字之上,更不能落在购房补贴或购房优惠上,而应当通过产业政策的全面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全面提升,从而创造出更多更稳的工作岗位来,并且将之置于政策价值排序的首位。各地对于就业政策的全面升级,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之中,但也应当看到,发力的方向还存在着偏颇,这使得创造稳定岗位的深度和力度,还没有达到火力全开的最佳状态,一方面用力过猛,另一方面却发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