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个神秘又迷人的话题,我们似乎每个人都了解,却又没有那么熟悉。

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有哪些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就让这5本生物学著作,带你懂得生命的密码。

01

《上帝的手术刀》

王立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的作者是浙江大学教授、神经生物学家王立铭老师。

王老师用妙趣横生的笔触,给我们讲述了人类探索基因编辑的历史。

从孟德尔的豌豆,到双螺旋的结构,我们对于遗传、基因、DNA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生物学家们不甘止步于此,他们更希望掌握为基因编程的技术,这样,我们就能从根本上消灭很多疑难杂症。

从 1990 年开始,就已经不断有科学家开始进行尝试。在这之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虽然大众还对于这个领域有些陌生,但是其实学界已经实现了翻天覆地的突破。

更加难得的是,王立铭老师在介绍这些突破时,也不讳言伴随而生的种种乱象。

有的科学家最后被证实欺世盗名,有的科学家坚持竖起来技术壁垒,也有风靡一时的技术,最后其实只是为了某家公司上市而打造的一个神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未来,基因编辑的挑战只会更多,拥有绕不过的,是科学与伦理的问题,多大程度上的基因编辑,才是尊重生命,而不是亵渎人类,这条红线应该画在哪里?科学家为这个问题依然争论不休。
虽然有那么多问题,可是我们对生命密码的认识不会停止,基因编辑的技术也会越来越成熟,我们可能已经站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间点,也许在有生之年,我们将目睹神话的诞生。
我们站在时代的车站,等着名叫未来的列车到来。

02

《生命是什么》

王立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部充满「野心」又易读的科普书。作者依然是浙江大学教授,神经生物学家王立铭老师。

生命到底是什么?
那些因素构成了生命?
每一种因素都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人类认识的?

王立铭老师用生物学家的专业视角,用一本书回答了这些大问题。
同时,作者又不囿于生物学的范畴,不执着于去讲那些组成我们生命的「硬件」,更深入到「软件」的部分,人类的感知、学习、意识和自由意志,甚至讨论到了灵魂的问题。
关于每一部分的讨论都非常诚恳,我们目前了解到怎样的程度,还有哪些没有被了解,哪些猜想已经被证伪,而又有哪些还尚需时日验证,都给出了客观的答案。
最后要感慨一下,科普作家们真的越来越会写作了,这本书中不仅有知识性,文章的编排还颇有戏剧感,序言没有从我们的身边或者大自然讲起,而是一下拉到了银河系的尺度,梳理了人类寻找和猜想外星生命的历程。
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地球依然是漂泊在广阔宇宙中唯一的诺亚方舟。这样一场序幕之后,反过来再看地球上数十亿年生命演化的旅程,就更有一番动人之处。

03

《自私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我做了一个基因测试,结果显示我体内有3.2%的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

这个结果让我特别惊讶,因为尼安德特人在至少两万年前就被我们的祖先智人彻底消灭了。可是他们的基因却顽强地留存了下来,跟在欧亚大陆的大多数人身上,直到我们也灭绝的那一天。
这正好符合《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想要呈现的主题: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基因是最基本的存在单位,生物个体、群体,都不过是临时组合而成,承载基因的生命机器。
这本书的书名可能会让大家有一些误解,以为我们体内有某种基因是专门把我们变得自私,实际上作者想说的是,基因的本质就是自私的,它的唯一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去复制,可以一直流传在这个世界上。
只不过为了能更好地复制和流传,承载基因的生命机器就需要维持一个尽量好的性能,所以生物们不断演化,适应着世界,争取变得越来越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自私基因理论出发,再去看生物的行为,天敌之间的攻与防、同类之间的和与战、亲子之间的爱与抛弃、两性之间的亲近与疏离,就都有了答案。
另外不得不感慨一下,外国作者写科普的功力。这本书的第一版距离今天超过40年了,当时让大家感觉石破天惊的理论,现在已经成为常识,可是这依然没有减弱这本书给人的吸引力。
科普往往面临一种两难,你拿出的理论最好足够简单,让大家都能轻松理解,可是简单的理论往往又不能解释这个复杂的世界。
所以在确定性和开放性之间,在简洁和全面之间,在故事性和科学性之间如何找到那个平衡点,是科普作家们会很发愁的事情。
在这方面,这本书堪称典范。值得所有知识类写作者好好拆解作者讲道理的方法。

04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福冈伸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常好玩的一本生物学科普书,作者福冈伸一本身就是一位分子生物学专家,所以观点自然非常专业,而且作者特别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所以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不会感觉很枯燥。
尤其是书中前半段,与其说是DNA发现之旅的科普,不如说是生物学大神们的八卦,DNA的知识原理大部分你能从其他书中读到,不过那段一波三折的发现故事,和每位生物学家各自不同的人生也能让你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到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进入到了作者参与的领域,知识性开始变强,也越来越贴合这本书的书名,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是啊,人也好,牛羊也好,和石头当然是截然不同,可是当我们把生物与非生物的颗粒变得越来越小,他们之间的界线就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最后也难以给出一个答案,到底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是怎样一个清晰的界线,可是作者用他的亲力亲为加生花妙笔,带我们去看了目前走在最前边的科学家们,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怎样的发现。
另外,对于今后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子们,这本书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比如作者专门写了一节叫《博士后的悲惨生活》,似乎就很值得你们好好阅读。

05

《汪老师的植物笔记》

汪劲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本写给普通人的植物指南。
汪劲武先生是北京大学生物学的教授,60多年来一直在做植物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这本书如书名所说,就是他为几十种植物所写的笔记。
每一种植物,都有照片和形态特征指南,有了这本书,你就可以下次春游时,指的各种花侃侃而谈了。
每种植物,汪老师附上了自己的一段笔记,每一段笔记,则像是有趣的小散文,有的是追忆过去时候对于这种植物的记忆,有的是关于这种植物最神奇的特性,有的是关于这种植物的一段典故。
特别喜欢这样的书籍,有专业又有温度,让我们能沉浸到科学中,也能留恋在生活的美景中。

01 到 05,哪本书让你最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