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吃货而言,在小龙虾的季节里找到最好吃的龙虾,在涮肉的季节里找到最棒的涮肉,在中关村找到一顿最好吃的晚餐,真的就是口胃心三重的"大快朵颐"了。

大众点评的出现一定程度缓解吃货们寻找餐厅的焦虑,但打分+UGC图文的模式多少不够立体有趣,使用的场景也相对单一;随后的搞笑类测评又一度缓解了单纯UGC的尴尬,但娱乐属性大于内容本身对于形成品质和标准是硬伤,在我看来没有基准线的内容是不具备持续生存的生命力的。

<div id="pic_0"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肃测评有了自己的空间。

米其林餐厅的成功也说明了"吃的好"这件事儿的确需要更专业的第三方。而解决在消费升级中消费者选择"吃的好“的决策成本和决策周期就是「什么值得吃」第一要完成的事。

所以说,比起搞笑,「什么值得吃」想要的是吃的质感。在什么值得吃创始人龙泉看来,质感是拉近消费群体和品牌最好的内容;看起来的少而精、小而美背后藏着巨大的消费力。毕竟这个时代,比起只能买得起1块钱馒头,我们都有更多的资本去买2块钱的包子,为了好吃或者有营养,4-5块也非常合理。社交网络放大了人们对质感的需求,美食成了最大的标的,非常鲜明的例子就是朋友圈30%以上的内容都是晒吃得的。

回归项目,「什么值得吃」的最早的雏形是创始人龙泉在豆瓣上的"美食日记"。14年,赶着微信自媒体的红利龙泉以"马达"为笔名开始在微信上撰写美食测评;那是属于自媒体的最好时代,马达靠着自己对美食的理解和严肃测评的态度积累了几十万的粉丝并在15年底成立了公司。

3年间,什么值得吃已微信里沉淀出了超过400篇文章,从小龙虾到大闸蟹,从涮肉到寿喜烧,什么值得吃已经形成了测评、吃货十问、密探,以及吃天下的四个栏目。

截至目前,什么值得吃已经在全网积累了120万粉丝,微信公号超过54万,微博35万。用户画像上有73%的女性,25-35岁居多,平均一篇文章的阅读量在5w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业化上,目前什么值得吃的主要收入ToB的广告收入,主要客户包括麦当劳、星巴克等,去年的总营收在数百万。团队上,创始人龙泉毕业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硕士,属性资深吃货,留学期间就开始用博客、豆瓣等记录美食。其他成员主要为前美食及生活方式类媒体的资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