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9日,位于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之上的红二十五军长征鏖战独树镇纪念碑前,来自河南广播电视台“追寻初心——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的记者团队,庄重肃立碑前鞠躬致意,缓缓走向纪念碑敬献“英雄精神千古流传”的花篮,伫立碑座前专注凝看“鏖战独树镇”碑记。一行行凝炼厚重的碑文,将大家带回历史深处的峥嵘岁月,走进红二十五军长征殊死鏖战的昨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雄壮歌激荡七里岗

七里岗,一道英雄的岗、红色的岗。85年前的1934年11月26日,长征十天的红二十五军在风雪严寒中抵达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先头团突遭埋伏于此的国民党四十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的猛烈攻击。危急时刻,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振臂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手持大刀率队冲入敌阵,稳定局势;副军长徐海东率后卫团疾速赶到,三次冲击七里岗,扭转危局。入夜,红二十五军在风雨夜暗中乘敌空隙突出重围,胜利挺进伏牛山。此战,红二十五军牺牲近百人,重伤200余人,成为长征以来生死攸关的一仗,为保存革命力量、先期到达陕北、迎接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北上奠定了重要基础。

红二十五军长征鏖战独树镇,以其惊险与独特、壮烈与辉煌,成为一曲激昂澎湃的革命英雄主义壮歌。红二十五军军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追忆道:“独树镇战斗,我军在地形平坦、气候很坏的不利条件下,以不足三千人的兵力挫败敌数万步骑兵的猛烈合击,转危为安,这是红二十五军能否保存自己,能否完成转移任务的关键性一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独树镇战斗中英勇负伤,他在《艰苦转战 长征入陕》一文中写道:“独树遭遇战,是长征途中关系到红二十五军生死存亡的一仗。战斗一开始,就险象横生,危机暗伏,使人产生如履薄冰的感觉。当时的情势之险恶,战斗之惊心动魄,直到今天仍历历在目,难以忘却。”

红二十五军第二二四团二营四连副连长、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政委王诚汉在回忆中写道:“独树镇七里岗恶战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生死攸关的一场战斗,其惨烈悲壮的程度更是少见。这一仗打得太突然,太激烈,太艰苦……我们硬是用大刀砍出了威风,压倒了敌人,杀出了一条生路,使红二十五军绝处逢生。”

红二十五军二二五团连指导员、空军原副司令员、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刘震,在独树镇战斗中和连长带领全连,在敌人占领段庄、马庄的正面抢占了一个小山头,就地抗击,连续打退敌人五次冲击。在第五次反冲击时,连长英勇牺牲,上级命令刘震代理连长指挥战斗。他向全连同志动员说:“同志们,这是关系到我军能否打进伏牛山并继续西进,也就是关系我军生死存亡的一仗,我们一定要执行吴政委的命令,打退敌人的继续进攻。”经过反复冲杀,全连伤亡三十多人,只剩下四十多人,仍坚守阵地,最后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脱离了险境。

“长征路上,英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要讲话中,将红二十五军长征独树镇战斗称为“鏖战独树镇”,充分肯定了独树镇战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树鏖战展现伟大长征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树镇战斗,在战机上,红军事先毫无防备,敌人U形口袋阵以逸待劳;在人员上,红军不足三千人,敌人前堵后追数万人;在装备上,红军缺乏重武器,敌人设伏有迫击炮;在天气上,突遇寒流,风雪交加,能见度低;在地貌上,独树镇地势平坦,红军擅长山地作战,不习惯平原作战;在民情上,独树镇地处国民党统治区,红军人地生疏;在状态上,红军又饥又饿,敌人突然袭击。”当天,在鏖战独树镇纪念碑前,方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靳云开对河南广播电视台采访团队详细介绍当时的敌我双方态势。

“为什么红二十五军在诸多极端不利的严峻形势下能够突出重围,靠的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 靳云开进而阐释,长征精神就是红军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战斗作风、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有了这种长征精神,红二十五军就能无往而不胜。”

“同志们,快快走,前面就是公路口,不过公路不休息;要休息,不要急,不过公路咱不提。”当天,河南广播电视台采访团中,来自大别山干部学院的蒋仁勇教授,向大家讲起了当年红二十五军宣传员鼓励红军战士加快行军速度的快板,“11月26日那天,前往独树镇七里岗急进的红军将士草鞋,很多被烂泥沾掉,以致赤脚行军。红军脚踩石头、冰碴,走过后是一串串血染的脚印,但大家听到快板宣传后,顿时力量倍增。”

蒋仁勇教授阐述说,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充分展现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首先是坚信正义的事业必然取得胜利的精神。红二十五军将士们无论遇到多么险恶的环境、凶顽的敌人,还是处在饥寒交迫的境况下,他们信念非常坚定,他们坚信革命必胜、红军必胜,表现出挑战极限的意志力,来自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其次是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红二十五军面对强劲,敢于以死相拼,特别是以吴焕先为代表的共产党员,能够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表现出不惜牺牲自己、不惜牺牲一切的革命精神。其三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精神。红二十五军发现部队战友遇到危险的时候,都是以死相救。独树镇战斗中,副军长徐海东率后卫部队迅速赶到,从而扭转危局。其四是严守纪律的精神。红二十五军一切行动听指挥,无论是军事纪律、群众纪律,都能做到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独树镇战斗中,红二十五军将士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当晚又不顾极度饥饿疲劳顶风冒雨突围,展现出过硬的纪律作风。其五是紧密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当晚,找当地群众了解地形,寻找突围路线,最终绕过独树镇突出重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仁勇教授指出,独树镇战斗关系着红二十五军生死存亡。红二十五军依靠党政军合一的坚强领导、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善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冲破敌人的层层围堵,胜利进入伏牛山区,使敌人在独树镇地区围歼红二十五军的阴谋破产。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为中国革命和北上抗日保留了革命火种。红二十五军正是依靠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为将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建立了特殊的功勋。

蒋仁勇教授特别强调,红二十五军是长征精神的孕育者和弘扬者,红二十五军的红色基因和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二十五军长征离我们虽然85年了,但红二十五军长征精神永世长存,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

长征精神永存励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精神光照千秋,精神之光映照后人。河南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刘寅告诉记者,河南广播电视台此次“追寻初心——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就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使命、传承革命精神的嘱托,踏寻革命先辈足迹,重温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的苦难和辉煌,深情讲述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用镜头和笔触描绘新中国70年的壮美画卷,激励人民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聆听了鏖战独树镇的介绍,心灵受到深深震憾。红军将士崇高的信仰、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河南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记者姜雨桐说,“虽然这些天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天气非常炎热,但与当年长征的红军将士流血牺牲相比,我们采访中的辛苦流汗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们要用长征精神重走长征路,践行好新闻‘四力’,通过深入采访感受长征历史,让今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弘扬长征精神。”

“在红军烈士墓现场,我出镜介绍时两次哽咽,脑海中宛若浮现出当年红军战士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历史画面,深深地打动了自己泪点,感情完全融入进去。”河南广播电视台新农村频道记者伍祎告诉记者,“通过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深刻感受和理解了长征精神。我将一步一步重走完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一个一个地方用镜头记录长征中发生的故事,激励党员干部和群众追寻初心,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红二十五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作为电业人,我们要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国网方城县供电公司党委副书记胡冰在鏖战独树镇纪念碑前告诉记者。

“今天带着儿女来瞻仰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纪念碑和浮雕,就是让孩子们从小知道老一辈革命家长征的艰辛,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传承好红色基因,努力奋发学习向上,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来自独树镇焦庄村农民程保林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深情地告诉采风团记者:“85年前,红二十五军长征鏖战独树镇,以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奋勇前进、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在中国革命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当前,我们正在申建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纪念地、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强力实施‘两轮两翼’,重抓重推‘九大专项’,持续抓好五区发展,巩固提升七大格局,着力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聚焦聚效脱贫攻坚,努力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以改革发展的实际成效助力南阳、添彩中原、献礼新中国70华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