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学教师工资严重与职称挂钩,确实很不公平。因为在申报职称条件、评选的公平性上,引起了广大教师的诟病。把中小学教师当做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世界少见。相反,很多国家把中小学教师列入公务员系列。

二、各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主要有两个类型:等级工资制和教龄序列制。大部分国家在确定教师工资标准时,主要依据资格、资历、职务、教龄与工作业绩,以及工种类型等。相当多国家教师工资等级标准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任教资格,如毕业于何种学校或受过何种层次的教师职业培训等。另外,有些国家对转行从教者,除考虑其学历外,还考虑其资历、年龄等因素。

日本遵循年功序列制,教师之间工资的差别,只存在于工作年限之间。

美国注重资历与学历,也注重教育业绩的评价,教师工资差别很大,引起了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多次大规模罢课。

总之,各国教师工资制度最重要的依据是资历和学历。

三、对于学生数、课时、工种等不同的评定,许多国家用职业补贴或加班补贴从财政渠道解决。中国采取的是绩效工资制,也是用财政开支的。有争议的是,绩效工资算在了教师的平均工资中,教师对此反响十分强烈。恰当的做法设立单独的绩效工资,专门用于奖励勤奋,工作效率高的教师。

四、理想的是中小学教育,应该是春风和煦、阳光灿烂的慢教育,才能更利于孩子的成长。比如芬兰教育。

职称制度在老师里面确实伤害很多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只说说我们这边的职称的做法,区教育局发布职称时会根据上面有所拖延,到地方教育总支这会又有拖延,最后到学校这块又有拖延,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这边有一个继续教育的学分要求,一般的老师都忙于教育教学工作,这种继续教育的网上学习东西一般寒假暑假在家学习,但是职称评审不一样,学校第一天通知,要求三天之内交材料,过期后果自负,这样就无形之中让一些老师退出职称评审,另外学校设置的校内评审方案,这个领导们常常说不会因人设岗,不会做那些啥的东西,结果呢,在评审方案中,常常领导或者心爱的部下有的地方赋值分数很高,有的甚至重复算分,这样就无形之中有增加了不公平性,反正最后就是沦为校长领导们的第二收入!

其实教师将收入与学生数,课时,成绩挂钩,比如课时,还算的,上的多赚的多,无可厚非,但是学生数就难算了,你如果音乐美术啥的上几个年级的学生那怎么算呢?还有成绩,这个水分更大,刚分班时候,如果你们班刚好是个差班,你就得花比别人更大得精力去管理,但是一些关系户可能每天没怎么管也可以考的很好的,还有其他小科的老师,他们没有成绩怎么考核呢?

建议还是民主化,多向一线老师倾斜,别让一线老师寒心,每次都是领导和一线关系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