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气象学家竺可桢(1890-1974)的估计来看,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过高温极端天气,但是究竟多少度,也没有个准确的记录。但是乾隆八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一次酷热,这次的气温被记录了下来,换算成现在的温度,在7月25日的时候,高达44.4℃!

这么高的温度下,给当时的人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浮山县志》里面记载,山西在5月份的时候就酷热难当,路上行人“多有毙者”,就是说,路上能看到很多热死的人,而且还提到,北京的情况更严重,那想必到了京城周围,路上热死的人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沿途死去的,基本都是一些外来户、没有居住之地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浮人”。为什么这些人多会热死?这就是因为周围的气温太高了,因为没有躲避的地方,或者避暑就会耽误了买卖所以坚持晒太阳,于是产生了比中暑更可怕的事情——暴热之下突然猝死。有的人可能就是赶路而已,结果被晒得突然倒地不起。

事情过后,京城的官员做过统计,在京城里和外围,这次高温一共造成了一万多人的死亡,这只是朝廷统计到的,加上没有统计到的,可能有两万,甚至更多。

除了25日的奇高的温度外,从20日到25日这几天气温也很高,平均都在40度以上,就算是待在房子里,也要被这酷寒给烤化了。所以乾隆在这样奇热无比的天气中,还写了一首诗,说“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黔黎说的是百姓,乾隆当时在宫中有冰鉴之类的东西,可以享受到冬天提前储存好的冰块,带来的清凉,但是他依然感觉到闷热,而且心里担忧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也不知道他是因为北京太热,连冰块都不能消暑,还是因为想去体察民情,他居然在7月动身去盛京观瞻皇陵。

去盛京要路过许多省份,包括直隶、奉天,还有出发之时的北京。皇帝出行,必然要准备极其盛大的依仗,尤其是乾隆这样好面子的皇帝,他的行头更加夸张,行动一次必定要劳民伤财。

于是首先北京的百姓,在官员的驱使下,顶着日头做了许多准备,因为皇帝出行会拉动部分经济,许多商贩还趁机出来做点买卖,于是这些人也冒着烈日出来了。于是,北京首先成了被晒而死的重灾区。沿途路过山西,这里的人又死了一片,一直到了盛京之后,这里是苦寒之地,气温不是很热,百姓这才不用担心被晒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盛京虽然是陪都,此时却不是清朝的中心,于是乾隆住了两个多月,到了十月份,盛京已经有了凉意,而这场全国的酷暑也彻底过去了,于是他这才起驾回宫。

所以,这一年的气温确实高,不但有44.4度这样罕见的高温,还把皇帝也热得跑到了陪都。不过,那些被晒死的百姓,其实应该有不少人,是跟着乾隆出行而丧命的。皇帝嫌热跑去陪都避暑,却害了不少百姓的性命,果然帝王最是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