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我下了一个决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读一本书,每本书读完,至少写出两三百字,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读完的感受。

有朋友评论,说你读的书太杂了,这个我承认。老说书是「精神食粮」,我就觉得应该用吃饭的态度来读书,馋了就想吃烧烤,胃弱就老老实实在家喝粥,最近觉得胖了就耐着性子吃点绿菜,挺不住了就来一顿炸鸡。

读书也是这样,每天的状态不同,需求不同,那读来的书也就不同。

我特别佩服那些能好几个礼拜都能吃白煮鸡胸肉、白煮鸡蛋外带白煮西蓝花的朋友,我做不到。同样,我也做不到连着好几个礼拜都读同一个主题的书。

不过上周读的7本书虽然主题不固定,可是都非常有趣,每一本都强烈推荐给大家。

01

《李银河说爱情》

李银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

(建议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优先阅读这本书)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所有朋友。

虽然这本书的书名叫《李银河说爱情》,但是爱情仅仅是书中的一章,此外还谈到婚姻、性爱、生育、女性独立。
我甚至找不到一个专属名词,来概括以上的这些,如果非要统一着说,可能要叫「李银河谈男男女女的一些事」。
不论是李银河老师的学者身份,还是她和王小波的爱情故事,都让她非常非常适合谈这些话题。
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是 平和
谈到婚姻、谈到两性、谈到女权,这些话题里似乎总埋着雷,有无数的禁区,这里不能谈,那里不能讲。而李银河老师在谈到这些的时候,永远都是一个平和的状态,只要没有犯罪,没有触碰底线,那么不论是性取向,还是婚姻观,抑或是对于情爱的态度,在她看来,人与人之间只有不同,并无高下。
在如今这样一个人言鼎沸的互联网,在各类媒体不断撩拨情绪的时代,平和已经成了最可贵的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平和之外,你也能看出李银河老师对人的诚恳和关怀,比如书中单有一节,是写给终身不婚的人群。李银河老师给他们的建议,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条,第一条是即使决定不婚,也要去努力经历爱情、亲情和友情;第二条是如果决定不婚,要做好应对社会压力的心理准备。
这两条,我觉得都是难得的实在话,是在尊重他人选择的基础上,尽量为对方给出的建议。
不过,整本书中,给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竟然是谈到爱情时,不经意的一句话。
「四十一年前,我认识了王小波。」

02

《我和连岳一起成长》

连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

(建议空闲时间阅读)

- 人生路上遇到困惑的朋友。

第一次看到连岳这个名字,还是在高中的时候,十多年过去,真的如书名所说,我和连岳一起成长。

这本书是连岳的文章结集,如果要归纳出一个主题,也确实就是成长。连岳用他那种娓娓道来谆谆善诱的语调,就像是在和我们聊天,聊青春,聊工作,聊爱情,聊奋斗与失败。

我相信连岳心中有个想象的听众,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正在经历人生中的变革,也许来到陌生的城市,也许刚刚开始工作,生活的变化让ta有些紧张也有些兴奋,过去人生积累的经验似乎尚不足以指导ta接下来的人生,ta有那么那么多的向往,也有那么那么多的困惑。

ta想遵从自己的内心,却又怀疑自己是否正确,总之,ta希望能为自己的人生,去做正确的决定。

如果你觉得那个ta听起来像你,那么,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03

《弱传播》

邹振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

- 想要了解传播学的朋友;

- 从事传媒行业的朋友。

邹教授在这本书中,力图让我们看到传播和舆论的本质规律。从日常的人际关系,到互联网上的热搜事件,再到一国的大选。到底什么在吸引我们看过去?什么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和认同?这是邹教授在这本书中想要回答的问题。
你可能会问,我们需要去读一本关于传播的书吗?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传播和舆论,都是和我们普通人离得有点远,电视台、报纸、记者、公关公司、政治家才和他们有关系。我们每天上班下班,打交道的就是同事同学亲人朋友,与传播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传播到处都在。套用一句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传播。
交朋友时,谈恋爱时,给领导汇报时,和客户谈生意时,只要我们在努力获得他人的争取和支持,其实都是在传播,也都脱不开传播的规律。
有大传播,有小传播,有大舆论,有小舆论,但是他们往往都遵循同样的原理。
《弱传播》的开篇讲了一个段子,我觉得特别好玩,邹教授给我们看《圣经》的第一段,创世纪里,上帝的第一个动作,是「说」。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我们可以说上帝很懂传播,或者宗教很懂传播。
那么传播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呢?读完这本《弱传播》之后,最大的感觉是,传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大不相同,甚至是处处相反的。
现实世界中的强者,往往是舆论世界中的弱者。
现实的世界,多多少少有点功利。郭德纲说,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有钱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宾朋。强者身边总是围绕更多的人。
而到了舆论的世界,强者就成了弱者。
现实世界中的多数,往往是舆论世界中的少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个段子,美国白宫的发言人在记者发布会上说,昨天,在伊拉克有一千人伤亡,还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结果所有记者都问,那个骑自行车的叫什么名字?

现实世界中的小事,往往是舆论世界中的大事。
很多互联网上被大家关注的事件,往往都从一个很小的点引爆,《弱传播》里,邹教授用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一地鸡毛最容易上天。」
回看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看到很多让人无奈甚至是愤怒的事件。
让人愤怒的五星级酒店,让人愤怒的国外时装品牌,让人愤怒的马拉松,让人愤怒的某位科学家,让人愤怒的某些艺人。最让人愤怒的是,他们统统不知道怎么样好好道歉。
那些「传统」的公关策略:无可奉告、浑水摸鱼、抵挡推诿、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些策略在新的时代,都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越来越透支的民众的信任。
他们真的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04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雷蒙德·卡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

- 这一次我真的想不出来适合怎样的朋友。

这两年,发现越来越能读懂卡佛了。
这件事情让我很忧心,因为有一个我很佩服的朋友告诉我,当你越到中年的时候,你才越能读懂卡佛。
所以我每个两三年,会重新拿出这本卡佛的集子来,检验一下我距离中年还有多远。
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卡佛小说里的人都跟神经病一样,你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会有那样的反应。
人,尤其是男性,在越长越大的时候,会出现一种特别的悲观情绪,面对这个喧闹的世界,会产生一种巨大的虚无感。
这种虚无感没法承受,所以必须要拿东西去填补,所以很多男人到了一定随时反而开始「作」,大概就是这么个心理。
顺着这么个角度去看卡佛的小说,你会发现很多无法理解的行为,都变得顺理成章了。
顺着这个角度去看冯小刚的电影,你都觉得好多东西都变得更有道理了。
生命中巨大的虚无感,以及我们如何对抗它。这是我理解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雷蒙德·卡佛在谈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篇读下来,全书我最喜欢的,竟然是序言。

序言的作者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苗炜老师,他描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他第一次知道卡佛,是2000年初,那时三联生活周刊还没有那么忙,主编朱伟先生还有闲情给杂志社的人上文学和古典音乐欣赏课。苗炜老师就是在那时第一次知道卡佛的名字。
后来,他发现了一个博客,又发现了一个豆瓣小组,一位高级工程师,自娱自乐翻译着卡佛的小说,一小撮卡佛的爱好者,开始自发分享,愿意把卡佛炒得更热一些。
而后,那位工程师的翻译,就真的集结出版了,而且似乎到目前为止,还是中国大陆唯一的译本。

05

《掌控习惯》

詹姆斯克利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

- 想要改变自己的朋友;

- 想要养成更好习惯的朋友。

总认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事,偶尔偷偷懒,放松一下对自己的要求没有什么。可是,对于想成功,想做成事的人,最好不要有这样的念头。环境的恶劣、上司的严苛和坚持的困难,都比不上发自内心的放弃。

不从点滴提升自己,你永远不知道微习惯能释放出多大的力量。一直以来,英国自行车车手都是全欧的「拖油瓶」。就连欧洲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之一都拒绝向他们出售自行车,担心其他运动员看到后,鄙视自家的产品。

为了一转颓势,英国职业自行车协会决定改革。他们聘请的教练布雷斯福德制定了「边际收益聚合」的战略,具体要求是:在每件事上都寻求极其细微的进步。「我们的计划是,把有关骑自行车的整个环节,都分解开来,然后把每个部分改进1%,这样整体上就能得到显著提高。」教练这样解释他们未来的工作。

这条改革之路走得并不轻松,他们重新设计了自行车座,让它更加舒适;用酒精擦涂车胎,来获得更好的抓地力;给骑手配有电热套鞋,帮助他们的足部肌肉维持理想的温度;在户外全部穿上室内赛车服,减小空气阻力;选择更高效的按摩凝胶,帮助骑手在训练后恢复;为每位队员专门配备不同类型的枕头和床垫,确保睡眠质量;把团队卡车的内部漆成白色,易于寻找灰尘……

随着类似这些的数百个小改进后,5年后这支车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自行车项目60%的金牌,出尽了风头。随后,更是获奖无数。

队员还是那些队员,只是围绕自行车改进了他们已有的物品使用和行为习惯,就获得了如此华丽的转身,这对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多读读这些正反复利的例子,多思考自己身上相似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航道,你才能抵达自己心心念念的目的地。

06

《斜杠创业家》

金伯莉·帕尔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

- 不甘于朝九晚五的朋友;

- 想做「斜杠青年」的朋友。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国民网红级斜杠创业家,她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采访了数百位斜杠达人,找到了他们的斜杠秘诀,帮你挖掘自己的优势,走好斜杠工作之路。

传统的职场人,总是习惯朝九晚五的生活,打一份工,挣一份钱,养活几口人。可是随着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的追求越来越多元。一份薪水难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因此,不少人开始过上了斜杠人生。

在作者的采访中,不少人都表示他们之所以能够早晨5:00起床写博客,然后上班,或者为了做一些斜杠的事情,牺牲了自己的娱乐时间。就是为了能让自己多存些钱,扛得起生活的风险。不想自己一辈子过得紧紧巴巴。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他们还想给自己的职业加上双保险。毕竟,隔行如隔山,如果不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当裁员、公司倒闭等问题出现后,再去学习,多少有点来不及。

做斜杠事业,不一定就要脱离你的本职工作,从全职工作中找灵感,不仅能够拓宽你的事业之路,而且可以帮你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因为灵感本身就源于积累,而你对于本职工作的积累就是你最好的灵感来源。谁也不想浪费自己的人生嘛。事实上,数据统计,大多数有副业的人,也都是把他们工作的变体或分支,发展成副业的。

比如马娅,她在一家教育机构担任顾问,他发现不少人在工作时都疲于奔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开发了一套时间管理策略,帮助很多老师、校长做时间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她受邀到很多学校做分享。随着好评如潮,她把课程写成了一本书。这对她的本职工作,帮助也非常大。

再比如曲棍球教练艾米里,她发现很多小朋友是左手运球,可市面上的课程都没有针对左手的。于是,她不仅设置了专门的左手课程,还为左手运动员量身定制了曲棍球棒,结果大获成功。

只要稍加用心,你都能发现,不少本职工作都是有分支,有辅助工具的,研发为本职工作服务的工具、网站、APP、程序等,都是非常好的副业。

说到底,我们都想过上好日子,如果你没资源、没门路、没后台,「斜杠」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07

《做事的常识》

小仓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指数: ★★★

- 想要养成好习惯的朋友。

我们怎么样可以坚持一个习惯?最最核心的问题只有三步:

第一步,让这件事容易开始;

第二步,让这件事容易坚持;

第三步,让这件事容易重复。

这样,在任何一件事的开头、中间、结尾,都变得更容易,那么自然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正向循环,慢慢就会变成习惯。

道理听起来是如此简单,可是有太多人并不真的按照这个思路去实践。

我们不会把一个任务拆分,什么阶段算开始,什么阶段算中间,什么阶段算结尾,然后分析每个阶段遇见的障碍,哪些事情让我们不想开始一个习惯?哪些事情让我们难以坚持一个习惯?又有哪些事情让我们完成一次之后就再也不想再做一次?

如果没有这些分析,只想着不断靠意志力去压迫自己,那么最后就只能是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效果也一定是事倍功半。

所以,这本书的书名起得特别好,书中所讲,确实都是常识,可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总是在做事和养成习惯时有阻碍,那么这本书一定会帮助到你。

01 到 07,哪本书让你最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