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这首《越人歌》,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翻译诗歌。当时,楚国的王子鄂君初到封地,泛舟而游,划桨的越女初见鄂君,不禁心生爱慕,望着荡漾河水,情思如潮涌,于是抱楫而歌,将满腹情思化作缱绻歌声,以表爱慕心意。可惜鄂君听不懂越女方言,便请人翻译成楚歌,于是便有了下面这首《越人歌》。

《越人歌》

年代:先秦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晚是怎样的夜晚啊,我驾着小船在河中漫游。今天是什么日子啊,我能够与王子一同泛舟。承蒙王子看得起,不因我身份低微而嫌弃我。我心中烦乱不已,因为我得知他是王子。山上有树木,树木上有树枝,而我心中喜欢你,你却不知道啊。

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越女用歌声描绘了自己有幸与鄂君一同泛舟而游的情景。紧接着,后两句便是越女内心情愫暗涌,对鄂君难以抑制的爱慕之情。越女此刻一边划桨,一边心绪难平,她眼前的鄂君是如此高贵,而自己是何等卑微,心中因为彼此身份悬殊而苦恼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尽管如此,最后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可见,越女已经将内心矛盾而复杂的心绪抚平,大胆地向鄂君表达了爱慕之情。最后这一句,也是整首诗歌的经典名句。运用“山有木”、“木有枝”的比兴手法,兴起后一句“心悦君”、“君不知”。与此同时,前后两句中又运用了谐音手法,“枝”与“知”朗朗上口,极具音律之美。

“山有木”、“木有枝”原本是自然界中再常见不过的事物,而下一句中,与之对应的是“心悦君”、“君不知”,越女对鄂君的爱慕之情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然而,这种情感只有自己知道罢了,别人又能理解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