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至迟在东汉时就能烧制黑釉,东晋至南朝初的德清窑,用含铁6—8%的紫金土配制黑釉,釉面光泽,色黑如漆。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 [2] 、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代: 金/元(1115-1368)

尺寸:28.5cm. high

品名:黑釉剔花牡丹紋罐

拍品形制周正,气韵沉稳挺拔。外壁采用双层化妆土的剔花手法装饰缠枝牡丹、卷叶纹,这正是磁州窑难度最大的工艺之一。工匠先于器身坯体上挂一层白色化妆土,待干后再罩一层黑褐色化妆土;然后在表层色深的化妆土上刻划纹饰轮廓及细节,并剔除掉纹饰间隙的深色化妆土,从而露出底层的白土;刻花完成后,施透明釉入窑烧造。成品的黒釉剔花纹饰流利洒脱,黑白对比分明,彰显质感和装饰意味。唯有技艺精湛的工匠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剔掉表层黑土而不损其下白土。经转流传数百年,除釉面的轻微使用痕迹外,品相完整,釉光滋润,可称珍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代:北宋(960-1127)

尺寸:20.5cm. high

品名:黑釉剔刻牡丹紋小口瓶

拍品造型端庄秀美,俗称吐露瓶、嘟噜瓶,也见有考古报告称为「矮梅瓶」、「半截梅瓶」等,为宋金时期北方窑口所流行。

梯形小环口,短直颈,圆肩,腹壁较直,下部稍内收,隐圈足。肩、胫部分别装饰莲瓣纹,上下呼应。腹部饰缠枝牡丹,花开上下,共四两朵,舒展开阔。纹饰空白处皆划篦纹,繁而不乱。整器黑白对比醒目,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工匠先于素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其上再罩黑色化妆土,然后在黑色层上小心翼翼地划出纹样,划过的地方便露出下层的白色化妆土,从而形成白色轮廓线、黑色图案的艺术效果,最后施透明釉。要剔除黑色面层而不损白色底层显然难度极高,可见陶工精湛技艺。

此类器物传世者常见白地黒釉剔花、白地黑彩画花者,留白面积大,剔工少。本品则不同,通体剔花,工艺繁复,传世稀少,又器身较完整,更为难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代:金/元

尺寸:30 cm.(11 7/8 in.)high

品名:黑釉铁锈花凤纹玉壶春瓶

撇口,长束颈,溜肩,垂腹,矮圈足,瓶体线条自然流畅。施釉不过足,圈足无釉露胎,胎质坚细,呈灰白色。瓶身施釉,以黑色为地,釉面晶莹透亮。瓶身用铁锈花描绘图案,线条婉转流畅,运笔潇洒,一气呵成,达到了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代:金(1115-1234)

尺寸:20cm. high

品名:黑釉梅瓶

梅瓶体量不大,较常见者小,不多见,更为秀气。折沿式小口,但又不同于之后的梯形口。短凹颈,肩部显平耸。长腹,上鼓下敛,胫部内曲后转成微微外撇的隐圈足。

整器裹足满施黑釉,足底刮釉,修足规整,足心满釉。高古瓷品鉴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器物施釉的比例体现着等级的高低。釉面均匀,釉光厚润具光泽,黑釉发色纯正,十分不易得,备显精神。梅瓶形正釉佳,气韵不俗,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金代陶瓷制品。

本文由香港艺术品顾问vpn8864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