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大概是被误解最深的中国传统节日,没有之一。它和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因为“鬼节”的名号在外,加上神秘的怪谈故事渲染,七月半就成了让人瑟瑟发抖的节日。

点击观看中元节起源,洗白鬼节视频 视频出自自媒体:大话熹游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会""七月半"传说在这天阴间的大门会打开,过世的人可以回家看自己的亲人和后代。

为了缅怀亲人和先祖,人们会准备祭品,烧香焚纸,祭拜先人。

有些地方还有放灯的习俗,为亲人照亮回家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温情、追思祭祖,真实的中元节 右:阿飘、恐怖怪谈,虚假的中元节

中元节最大的意义,在于“缅怀先祖,敬畏亡灵,珍惜当下”。

不论是从 人设 节设还是内核上,中元节和墨西哥亡灵节、西方万圣节...都“撞型”了。

墨西哥亡灵节重“口碑营销”,一部《寻梦环游记》摘下了奥斯卡最佳动画

抛开故事主题和叙事结构不谈,电影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五光十色的亡灵世界,以及墨西哥人面对死亡时令人惊叹的豁达态度。满屏骷髅头和死亡艺术
沉浸在万寿菊花环的香气里,反而让人忘记了死亡本身。

而西方万圣节则是借着cosplay满足美妆博主和大家无处安放的戏精欲,每年固定血洗大中小派对。

“网红节”顺势带货周边万圣节一但碰上手工课品相好的南瓜就卖断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的节日性质,只有传统中元节不温不火,

甚至“备受嫌弃”
只能沦为鬼怪故事的时间背景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或者以“鬼节鬼差来抓坏小孩了”的句式和“不听话警察要来抓你了”“你妈妈/爸爸不要你了”组成唬小孩全家桶套餐。

实在是冤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元节的重点并不是“鬼”,而是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尊敬,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对传统美德“孝”的执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元节是一个怀念的节日。几千年来,文人们写作了大量描写中元节的经典诗词,在中元诗词中,祭祀、朝拜是主要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元不眠夜,诗词寄哀思。抛去鬼里鬼气的成见,中元节其实是充满诗意的一天。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青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请告南归留别同馆(中元作)》

(唐)李群玉

一点灯前独坐身,西风初动帝城砧。

不胜庾信乡关思,遂作陶潜归去吟。

书阁乍离情黯黯,彤庭回望肃沈沈。

应怜一别瀛洲侣,万里单飞云外深。

(唐)李群玉

《即事中元甲子》

(唐)韦庄

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

只有羸兵填渭水,终无奇事出商山。

田园已没红尘内,弟侄相逢白刃间。

惆怅翠华犹未返,泪痕空滴剑文斑。

比起万圣节亡灵节,中元节一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寻梦环游记》传递亡灵节“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忘却才是”

我们不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
大大方方和孩子聊聊“死亡教育”。

“丧亲”是逝者生命的结束,不是爱的分离。

 1956年儿童心理教育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儿童心理教育海报

“鬼节”不是迷信,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鬼节”也依然有意义。

两千年前的荀子,对于祭祀和鬼神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君子把鬼神之说当成一种文化,小人把鬼神当成一种灵异的迷信。当成文化是好事,当成迷信就坏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鬼神的意义就是给我们敬畏感,让我们约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拥有历史感,祭祀先人并不是迷信,它让我们不忘先人的恩泽,在祭祀追思中,自勉自强,传承家风,不堕家声。

不忘历史,保持敬畏,或许这就是现代“鬼节”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