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身上的迷很多,例如作者是否为张择端、画作完成时间从神宗到金国各种观点都有,一直在争论中。由此,才有了专门的“清明上河图学”。主流认可的作者张择端,曾供职于画院,后来,回家以卖画为生。

(1)《清明上河图》命运多舛的同时,该画之名也是争论焦点

《清明上河图》画出后被作为贡品进献宋徽宗,“靖康之耻”后流入民间。贾似道将其收藏后,南宋灭亡被元廷收藏,元顺帝(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1368)再次流入民间。严嵩倒台后,发现了该画被明廷收藏,冯保将其偷出。湖广总督毕沅在嘉庆四年(1799年)被抄家(其人与1797年病死)后发现了该画,又被收入宫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亡后被溥仪盗出藏在家中,抗战胜利后被藏于故宫。目前,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各有一个藏本。

千年来该画的命运很复杂,但他的名字也很复杂。关键就是“清明”二字和解。可以说,这幅画的名称其实与作者无关。

(2)宋徽宗提名“清明”有何用意?兼论《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三种含义

宋徽宗将此画定名为《清明上河图》,直到今天,主体学者也认为此画是描述“清明节”后的开封近郊地区的场景,此为清明含义一。如果,果真是是宋徽宗的提名,那么,该画借助双关语很明显。一者,清明节;二者,自己政治清明,天下兴盛之意。此为清明含义二。

对于上述观点,1981年,孔宪易先生提出了“秋景说”,之后诸多先生也支持之。之后,“春景说”(清明节)“秋景说”(中秋节)争论至今也没有分出子丑寅某。同时,国外学者也开始对此进行争论。不过,周宝珠先生作为“春景说”支持者,与孔先生的初期论战是二者的集大成者。后面的争论似乎都只是二人的补充或助攻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外行人,我是如此认为:仅凭画作是争论不出“气候”的,因为,春秋正是冷热变化时节,再加上比如“是西瓜”还是“冬瓜”,瓜子儿大小等其实画作已经千年,已经很难辨认了。同时,扇子儿问题也是如此,“秋景说”认为是“秋老虎”;“春景说”认为是画中扇子商贩在卖扇子儿。同时,日本学者说船上有贡品所以是“清明”,但也有人说,出海必祭祀,什么时候都行。

人嘴两张皮,各家都有自己的道理。依我看,像我这种字画学不懂、社会学不懂、民俗学不懂、气候学不懂的俗人,也就不插话了。等有了结果,告诉我们一声就行了。既然,“春景说”还是主流,我觉得还是依从“清明”一说比较牢靠。

最后一种含义就是“清明坊”了。清明坊是东京第一厢第一坊,被称为“东京第一坊”,且画作重点表现地区虹桥附近属于清明坊,因此,此画的“清明”其实指的就是清明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我对三种含义的基本看法

综上所述,我认为“清明”是主流,姑且保存。

“秋景说”虽有一些意见值得尊重,但是,如果研究《清明上河图》属于“综合学科”,包括各种相关学科的综合论证才能推翻“秋景说”。

至于“清明坊”一说,我个人认为纯属文字巧合而已。但对于反对者说,五分之一的画面都是乡间,怎么表现的是“清明坊”呢的反驳观点,我也不能认可。因为这点,完全可以从“作者”“起标题”者的角度去说明:为了画作的完整性、主体表现内容完全可以决定标题、完整表现盛世繁华的创作意图等都可以说清楚。

为何汉唐后,中原地区总是疲弱

南宋初期,为何将王安石作为宋朝灭亡罪魁祸首

好诗人未必是好官:“锄禾日当午”虽恤农却是大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