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宣德 青花內折枝花果外纏枝蕃蓮紋墩

墩式碗

墩式碗是明洪武开始流行的碗式,下腹丰满,重心偏下,稳重大方,器壁墩厚,故名。明正德和清康熙年间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光緒 黃地墨彩藤蘿花鳥圖花口大盌

花口碗

花口碗口部如开放的花朵,有荷叶、海棠、葵瓣、莲花等不同样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正德 青花「穿蓮游龍」紋盌

正德碗

正德碗的式样出现得很早,世代相传,因明正德年间民窑普通烧造,质量很好,有很高的声誉,故后世称之为“正德民式碗”。这种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外观端正,非常实用,多为青花。明代的官窑也烧造这种碗式,故又称“宫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湖田窯花口注碗

注碗

注碗是与注子配套使用的温酒器。一般碗壁直至深,有的注碗,体呈莲花形。宋代南北瓷窑钧有烧造,以南方居多。使用时可在注碗内放适量热水,将盛酒的注子放入注碗中,可将酒温热。注碗有不同的式样,如宋代耀州窑刻花注碗,碗为八瓣莲花形,直口,深腹,口下刻阴线纹一道,高圈足,里刻连绵起伏的水波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 鬪彩暗八仙紋折腰盌

折腰碗

折腰碗因腰部曲折而得名。敞口,浅腹,口与腹部之间呈内弧形,底与腹部呈外弧形,两个圆弧之间有明显的折角,小圈足。折腰碗出现于唐代,盛行于元代中期。除“折腰”外,它还具有足外撇,足壁厚,足内底有凸起的乳钉等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青花菊瓣纹鸡心碗

鸡心碗

鸡心碗是明永乐、宣德年间流行的碗式,永乐鸡心碗多呈单体细长的莲瓣,宣德鸡心碗多为双层短宽的莲瓣,清康熙、雍正多有仿制。鸡心碗因碗底有鸡心状凸起而得名,腹深足小,有白釉刻、划、印和青花描金等装饰,青花器外壁多饰有条形莲瓣纹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雍正 鬪彩團花紋斗笠盌

斗笠碗

斗笠碗因碗身像斗笠而得名,侈口,小底,圈足。始烧于五代。宋代景德镇的斗笠碗,斜壁小底,样式比五代的斜壁碗更为挺拔秀气,口大、底小、身高、壁斜的造型更为突出。

明永乐、宣德年间的斗笠碗,撇口,碗壁斜直呈喇叭形,小圈足。清康熙年间流行的斗笠碗,侈口,口沿宽大外折,斜腹壁呈45°角,以青花和单色釉制品为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康熙 五彩花鳥圖臥足盌

卧足碗

卧足碗流行于明永乐年间,因碗底有卧足而得名。卧足,是指底足向内凹陷,呈馒头状,向碗心鼓起,像一只倒扣的锅,故又名“釜底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道光 鬪彩纏枝花卉紋蓋盌一對

盖碗

盖碗,碗有盖并可盖合于碗口者,具有保温、防尘、美观等优点。器形有撇口式和直口式等,腹部下收,圈足。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盖小于碗口,扣合在碗内;一种叫“天盖式”,是盖大于碗口,内有子口和碗口相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 青花梵文纏枝番蓮紋高足盌

高足碗

高足碗因碗腹之下有高足而得名。有古籍言,五代时始有高足碗。但未见实物,只见碗里底部写有高足碗者,但碗足并不高。元代瓷器中常见高足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弘治 青花高士飞龙诸葛碗

诸葛碗

诸葛碗又名孔明碗,器形为卧足浅盘于墩式碗叠套在一起,碗腹中空,足底有一圆孔相通,可能是一种供器。宋代龙泉窑和明清景德镇窑均有烧造。

本文由香港藝術品顧問vpn8864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