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到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男孩小程(化名)在家中突然倒地,被家人紧急叫来120送医后,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却没能从死神手中将小程稚嫩的生命抢回。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年仅11岁的孩子,猝死原因居然是“心肌梗塞”!

经医生诊断和分析,孩子的病应当是长期休息不好所致。更让人吃惊的是这很有可能跟孩子长期参加疲于参加各种兴趣班、培训班所有关。

原来,小程从小就表现得机敏过人,父母也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从五岁起就各种兴趣班不断。

到了小学阶段,小程的妈妈对小程更是要求严格,尽管每次考试孩子都力争第一,但偶尔没考好的时候,还是会被妈妈严厉责备。

就在小程病发的前两天,他曾向妈妈表达过胸口疼痛不适,想要休息一会。可是妈妈却认为儿子正处在小升初的关键时期,还找借口偷懒,并没有理会,就这样错过了孩子最后的求救信号。

看着视频中悲不成泣的小程父母,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纵使此刻他们已经明白了没有什么比儿子的健康更重要的事,可是心爱的儿子却再也回不来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压力太大”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孩子们的身上。

早在2011年,人民网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儿童自杀率排名世界第一: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在中国儿童的自杀原因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

2013年,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大学生中则有20%有心理问题,其中3.5%有心理障碍,1.5%达到精神病标准。

一组组令人痛心的数据背后,是数以十万计的处在崩溃边缘的少年儿童。

一、是什么让孩子们承受了本不该属于这个年纪的巨大压力?

不堪重负的孩子,背后必定会有焦虑的父母

在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一位母亲的言论令人大跌眼镜:计划生二胎的她告诉记者,她决定好好规划受孕时间,让计划中的二宝“赢在子宫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她们意识到,在香港要让孩子更顺利地进入“名校”,已经不只局限在孩子的表现上,还加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因素。更有甚者,只接收出生在一月份的孩子。

而这位母亲原本也秉承着任由孩子天性发展的理念养育她的大儿子,结果到了六岁在应试小学的面谈环节时,自己的孩子什么也答不上,别人家的娃却在台上落落大方,对答如流。

过后对方孩子的家长告诉她,孩子之所以表现出色,是因为从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参加各种早教课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放养”到立志“赢在子宫里”, 焦虑正在吞噬现代的父母。执着于让孩子在“名校”上平步青云的父母,每天都唯恐自己的孩子哪方面又被同龄人抛弃了。

我曾问过在广州工作的大学同学小玲,为什么要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此“鸡血”?

她告诉我,参加工作了才知道,在广州这样的城市,作为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竞争有多残酷。

参加工作五年的她,在最近的一次岗位竞争中,却被一名刚工作两年不到的名校毕业生给比下去了。

而当感觉学习储备不足的时候,更多感慨就是让孩子不要再像自己这样“落后”,要从小就开始学习,以后就有更大的竞争能力,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

不鸡血的父母,也有可能在“鸡血”养娃

我有一位亲戚受雇于市内的一户人家带孩子,她告诉我,每到周末和寒暑假,是她最累的时候。

因为每到这些时期,就需要马不停蹄地带孩子赶各种培训班。她服务的家庭的大儿子,今年七岁半,最多的时候每周有八个兴趣班,而五岁多的小女儿,每周也有四个兴趣班。

孩子的妈妈说,有用没用,学了再说,反正家里不差钱。

因为主人夫妇是做某日用品代理生意的,平日里工作忙得不行,让孩子上兴趣班可以减少孩子在家呆的时间,当然也就减少了需要亲自管教的时间。

表面上父母为孩子们做好了学习的规划,又能不占用自己的时间,多么完美。

但亲戚却惋惜地说:俩个孩子基本的处事能力都不是特别突出,有些娇气和自我。小女孩都快六岁了,几乎每餐都还需要喂饭,两个孩子的身体也不太好。

社会环境影响,孩子也焦虑和攀比

现在小学至高中的孩子中,周末参加补习班已经是常态,孩子们虽然也觉得累,但同时也会为担心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而焦虑。

就像《没有起跑线》中的Tessa ,文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她还会滑冰、舞剑、乐器,在美国夏令营千人选拔中都进了前50名。可她自己仍旧觉得不敢停下来:“别人都在学习,自己不进步就是退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最新教育部门招生政策的调整,综合素质评价即将纳入高考范畴。

就整体来看,这对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是非常好的引导,也把学生们从长期单一追求文化课成绩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但在各种培训机构和社会的普遍影响下,人们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大家忘记了,兴趣应当是出于孩子本身的喜欢或结合天赋发掘出来的,而不是培训出来的。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天性,即使是成年人,真正全面发展的,又有几个?

也有人说,孩子哪里知道自己要什么,不逼孩子一把,以后他错过了还会怨你呢!

可我们都忘了,孩子上不上兴趣班、上什么兴趣班,最应该尊重的,是孩子自身。

父母可以为孩子打开兴趣的大门,但不应该成为绝对的主导。

二、父母在孩子的兴趣和学习培养方面可以这样做:

1.明确目标,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适时适当引导和鼓励

首先,我们要想清楚,为什么要送孩子去上兴趣班。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教授曾指出:现在家长热衷的培优主要是知识“补短”。但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教育目的是培养对学习的热爱和好的学习习惯。

实际上,课外培训班为了让孩子短时间内提高,本质上往往是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和重复灌输知识,达到提高应试能力的目的。

这样的“培优”短期看起来有些效果,但长期以往,更容易导致消磨掉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有的则越补越没有自信,越补越厌学。

最可怕的状况的莫过于:“别人家的孩子都上,我们也就去上一下吧。”

日本儿童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说:家长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支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

只有细心观察陪伴孩子的父母,才能真正了解到孩子的喜好和擅长之处,才能察觉到孩子时刻变化的状态,适时地给予相应的支持,他们才能走得更远。

日本乒乓球名将福原爱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位母亲。

在女儿从爱好乒乓球到立志成为运动员的过程当中,她详细地记录下了小爱的性格特点:非常喜欢乒乓球、好强、不放弃、热心钻研、对胜利的渴望。

所以从四岁起就走上训练场的福原爱在受到挫折不想练球时,妈妈都能够特别恰当地运用夸赞、激将法和“暗号”等交流方式,让小爱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回到赛场上,最终成就了这位“乒乓天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发展中,更类似于引路人、“啦啦队员”的角色,而不是监督员和批判者的角色。

2.保持和孩子顺畅的沟通,能“听见”孩子。

樊登老师在谈及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时曾说:很多父母在“为了孩子好”的背后是自私、是不敢或不愿意让孩子成为他本来的样子,而是只想让他成为父母希望的样子。

所以当孩子说话的时候,这类父母会一心只想着自己想要说的,孩子永远不能被父母听到,就会陷入失望、愤怒、甚至感到绝望和孤独。

还记得今年2月26日,高三学子魏天桦(化名)跳下黄河前给母亲发的信息记录公布在网上时,就有网友一语道出真相:即便是在儿子向母亲表达极度疲惫的绝望心境时,这名母亲也丝毫没有真正听懂儿子在说什么,而是回复以自说自话的“鼓励”,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儿子的绝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直不被理解和听到的处境之下,即使孩子知道父母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他们仍然感觉到自己是不被爱和支持的,就会逐渐失去信心,更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了。

3.正确培养孩子的学习力,用有效的陪伴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用信任耐心静待花开

“因为我儿子从来坐不住,所以我才让他去学围棋,训练一下专注力。”

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熟悉?

可是却没有人思考过 ,一个原本就难以安静下来的孩子,被逼着去坐在椅子上连续看四十到九十分钟的棋盘,如果不能做到就会被父母责骂,如此反天性的痛苦体验只能让他更讨厌这门课。

要让孩子学好一门学科,应当是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而不应当是强扭瓜,因为只有真正喜欢了才能主动和坚持。

《翻转式学习》一书中写道:

当一个孩子对某一项事物产生了学习的主动性之后,他学习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会超乎成人的想像。

借助孩子的这个特性,在0-6岁的探索阶段,父母要做的是提供更多的机会。

例如可以带孩子多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音乐会或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自由接触和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

而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则更多地需要父母给予适当的鼓励和监督、不断调整学习的方向和方法,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孩子保持学习热情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有效的陪伴,让孩子能感受到学习并不是孤独的事情。

我们看到一些优秀的孩子,背后也常常站着肯陪伴的父母。

例如李亚鹏会在每年的二十四个节气那天,尽量带着全家一起到十三陵水库去做水温、湿度的测试,去观察昆虫、背着厚厚的《本草纲目》辩别植物,风雨无阻。

例如吴尊在社交平台上所晒出的陪伴女儿逛书店、观展、训练的日常。

足够的陪伴,才能真正给予孩子爱的力量。

这种陪伴不是单纯的监督和责骂,而是接纳,允许孩子出错、接受孩子不完美,接纳他们的任何想法和情绪。

事实证明,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往往会更超乎父母期待地成长。

相比于焦虑和责骂,我们更应该相信孩子的潜能,鼓励孩子尝试更多的可能。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但宝藏的入口不一样。

聪明的父母总是会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够做到!”

因为他们知道,毫不保留的信赖就是找到这座宝藏入口的唯一钥匙。

正如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说的:

真正高层次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成为自由的人,做一个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或许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我们作父母的更需要学会的是:播下种子,用心陪伴,静待花开。

暑假就要到来了,对于孩子如何上兴趣班,您有什么建议和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