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该如何理解和做到,宣化上人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的“狂心”就是指妄想妄念和执著,凡夫一个妄念接着一个妄念的,有时妄念就像脱了缰绳的马一样。人的心流如同泛滥的江河,滚滚河流。平常人往往会执著于外界的一切境界,心不停地去追求。比如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这颗心总是在攀缘。妄想执著,执著什么呢?执著这个也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所有的物质享受放不下,精神享受那更不用提了!所以有种种的执著。“狂心”,是说你那种狂妄自大的心,你那种好高骛远的心,你那一种看不起人的心,你那一种只知道有我自己最聪明,只知道有我自己比谁都好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宣化上人开示:什么叫“狂心”呢?你求名的心、求利的心、你希求这种种的贪欲,这都叫狂心。你要能把这狂心休歇了,这就是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和狂心没有分别,你放下就是菩提心,你放不下就是狂心。那么说这狂心呢,人还都不太了解,也就是没有发神经病就想要发神经病那个样子,这就是一种狂心。

也就是现在这些个青年人,没有毛病的,他自己想要找一点毛病:不会喝酒的,他看见人喝酒也想要跟着喝酒;不会吸烟的,看见人家吸烟,他又想要学着吸烟;本来很守规矩的小孩子,看见其他的小孩子都不守规矩,他就学得也不守规矩了——这都叫“狂心”。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和什么人在一起,就变成一个什么人的样子,所谓“善一伙,恶一群,什么人就找什么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才所说这个狂心和菩提心是一个,那么一个为什么又有两个名字呢?什么也不为;你迷的时候就是狂心,你觉的时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和狂心本来是一个。我们人呢,放不下,生一种执著就是狂心;你要放下了,把执著没有了,就是菩提心。并不是在这个菩提心外边另外有个狂心,也不是在这个狂心的外边又有一个菩提心。

《金刚经》上讲,“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最后佛回答了须菩提,“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成佛,不禁感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是被妄想和执著给障碍了,所以我们修学佛法,无论何种法门,都是为了放下妄想和执著。

比如,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还有净土的念佛法门,很多祖师大德开示,“但见阿弥陀佛,何愁不开悟”。同时,念佛能做到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摄心,就是楞严经上讲的“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当我们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会达到“念佛三昧”,也是一种禅定,而且一句“阿弥陀佛”,祖师大德说过,就是无上甚深微妙禅。《楞严经》上讲,“十地菩萨都不离念佛”,而且文殊和普贤菩萨率领他们共同往生西方净土。还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亦导归极乐,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后,也发愿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另外,像永明延寿等很多祖师,也是参禅悟道,大彻大悟后,返回来修净土念佛,这是做给我们看的,这里应该引起我们对念佛法门足够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净土念佛法门的三资粮就是信愿行,深信切愿持名念佛。就是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讲过,“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敬请常念:阿弥陀佛(ā mǐ tuó fó)或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恭敬、礼拜、皈依的意思。既然阿弥陀佛如同慈父,我们就不用客气了,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何愁不能往生西方净土。一旦往生必得开悟,而且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一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