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灵》是一部十分有名的恐怖电影。

有很多人在看完后,却十分迷惑,因为他们不知道电影到底要讲些什么(包括我在内)。

但其实,看不懂才是正常的,因为即便是作者本人来,估计也看不懂。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作者斯蒂芬·金,在电影上映后曾公开表示,电影对比原著,删改的一塌糊涂,以至于完全偏离了他的思想,他本人根本就不认可这部电影。(假如你看过原著,你也会有这种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闪灵》,为了电影化,实际上牺牲了原著最为核心的思想内涵。而失去了核心思想的《闪灵》,实际上变得更像是类似《阿凡达》《阿丽塔:战斗天使》这样充满华丽技术的工业垃圾。(工业的流水线的第一批试生产的半成品固然意义重大,但仍不能掩盖是垃圾的事实)

因此,我们要真正理解《闪灵》,就一定要讨论《闪灵》的原著小说。

《闪灵》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用一句话就能完完全全的总结出来:一个自恃清高的作家,由于濒临破产,被迫带着老婆孩子去给一家歇业酒店做看门打杂工。结果被这家的恶灵蛊惑,丧失理智开始追杀妻儿。

这个故事,就如同所描述的那样,看上去平淡无奇,甚至可以说有些老套无聊。

但是,正是这么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却是我阅读数十载以来,最让我不寒而栗的故事,没有之一。

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在讲什么呢?

我们要知道,要真正深刻的理解一个故事,就一定要从理解作者的心理历程开始。

《闪灵》是斯蒂芬·金在1977年完成的,那时的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斯蒂芬·金在《论写作》中提到了这一点:“我内心深处的一部分早在 1975 年就知道自己酗酒,那时我写了《闪灵》。作为作家的我不肯接受这种状况。那一部分的我决不甘心沉默。它用自己唯一了解的方法,借小说和角色之口大声求救。”

那么事实就非常清楚了:《闪灵》这部小说,实际上是斯蒂芬·金的自画像,本质上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自传小说。这也十分清楚的解释了为什么斯蒂芬·金为什么对电影《闪灵》这么生气,甚至要直接在公开场合发起批评的原因:自画像被别人拿去展览,却被乱涂乱改弄的面目全非,这种情况换做你,你能不生气吗?

既然我们明白了《闪灵》实际上是斯蒂芬·金的自画像,那么我们就能知道,故事中的各种元素必定都是有现实原型的。

在故事中的主角作家杰克,毫无疑问,必定就是斯蒂芬·金本人。整个故事,与其说是主角的幻象或者超自然的恶灵,倒不如说是斯蒂芬·金心中的自我挣扎。

主角酗酒,斯蒂芬·金也酗酒;主角有妻儿,斯蒂芬·金也有妻儿;主角备受压力,斯蒂芬·金也备受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斯蒂芬·金在既然选择在现实中沉默,那么就会选择在故事中爆发。纵观斯蒂芬·金的其他故事,例如《魔女斯嘉丽》、《肖申克的救赎》,都是在沉默中爆发的典型案例。

在故事中,主角崩溃爆发,是因为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这些心理压力,几乎涵盖了社会上所有可能的压力。

1、童年阴影:主角的童年不幸,给他留下了一生的阴影。

2、暴力倾向:由于殴打学生被开除、酗酒弄断了儿子的手臂,这些暴力行为都让主角充满了不安,内心深处一直在与暴力倾向做斗争。

3、破产:主角被开除后,存款消耗殆尽,手上只剩下区区数十美元。这成为背负了整个家庭的主角所面临的最大压力。

4、面试:在面试中,上流社会的酒店经理,给穷困潦倒的主角带来了自尊的压迫。

5、创作:创作是主角唯一进入渴望已久的上流社会的方法,是主角唯一的希望。

6、厌恶性工作:在酒店中,主角不仅仅是要看门这么简单,还要清理满是灰尘、黑暗压抑、闷热潮湿、让人厌恶至极的锅炉,这让内心高傲的主角受到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7、离婚:妻子对主角酗酒暴力等事情无法忍受,提出离婚,这让不想离婚的主角竭力想做一个好男人来挽回婚姻。

8、意外事故:在看守酒店时,主角将一个杀灭过的马蜂窝给儿子当球玩,结果马蜂窝中仍然有残余马蜂,导致儿子再次受了不小的伤。这无疑让压力已经无比巨大的男主角雪上加霜。

而斯蒂芬·金呢?同样承受着心灵上的巨大压力。虽然1973年斯蒂芬·金写的《魔女斯嘉丽》一炮而红让他脱离了贫困,但是,他心中一直有一个阴霾挥之不去。

到底是什么阴霾呢?我们同样可以在他1999年的《论写作》看出端倪,他的《论写作》中,有这么一段话:

“许多作家反对这种做法,他们觉得根据读者的好恶来修改自己作品的行为与妓女卖身相差不多。如果你当真是这么想的,干吗还要费劲出版呢?你大可以把书写完扔进保险箱里就好,据说 J·D·塞林格晚年就是这么干的。”

很显然,在某一时间段,他深受这个作者的终极问题困扰:到底是应该为了名利来写作,还是应该为了自己的内心来写作呢?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挣扎过后,他做了某种程度的妥协。

从这一点来看,《魔女斯嘉丽》的成功,实际上反而成为了斯蒂芬·金酗酒的导火索:既然过去为了钱而写作,但如今钱已经有了,未来我还要不要写下去?我该何去何从?

过去生活上还尚未释怀的种种压力,加上对这一问题的彷徨和迷惑,最终变成了斯蒂芬·金在《闪灵》中的控诉和呐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闪灵》中,所谓的“闪灵”,实际上就是指人天生拥有的灵感,这个灵感既可以指人的本能,也可以指创作的灵感。

而故事中“恶灵”最喜欢吞噬“闪灵”,实际上就是指社会压迫会让人丧失天生的灵感(或灵性)。

所谓的“恶灵”,实际上就是变得“社会化”,或者说是被“体制化”的人。社会中变得体制化的人,会无情的吞噬每一个有赤子之心的人,把他们变为自己的一员。

而《闪灵》主角追杀妻儿,实际上就暗示了社会对人的体制化会造成家庭的撕裂。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男人为了成功,通常都要远赴外地工作,就要被迫跟妻儿分离。而完成跟妻儿分离这个举动,就意味着男人成功融入社会,成功体制化。

而这个体制,在故事中就是远望酒店。

要想抗拒体制化,唯一的办法,那就是远离远望酒店的237号房间,也就是欲望。在故事中,有不少人都看到过237号房,他们都看到了自己最渴望的东西。主角儿子看到的,是一个温馨的家,而主角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坐在浴缸等他的窈窕女子。

主角进入237号欲望之房,实际上就预示着着,男人为了欲望,彻底抛下了心中的责任感,决定远离妻子,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

等主角从237号房间出来,就完成了彻底的转变,开始寻求与妻儿的撕裂——即追杀妻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被体制化以后的人,就跟男主角一样,反而开始发自内心的认同这种体制,反而自发维护这种体制化,自发成为体制化的“看守者”。

这像极了斯蒂芬·金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的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体制化。

主角在第一次遇到多年前杀死妻儿的看守者恶灵时,恶灵对自己杀死妻儿、自己成为恶灵的事毫无知觉,甚至一直认为自己在上流社会无比成功的活着。

如果读者朋友还记得我的那篇名为《可笑又可悲的“精神资本家”》文章,那么就可以立刻发现,这种行为不惜伤害亲人来向资本展示自己实力以求利益的人(例如已成家却主动996),实际上就是不折不扣的“精神资本家”。他们之所以选择做这样的事,很显然是由于某种欲望(237号房间)导致他们完全丧失了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故事中,有很强的“闪灵”能力的友善的黑人厨师长,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却以身犯险只身来救助主角一家,就暗示了社会上仍然有一些少量怀有赤子之心的善良之人。

故事的尾声,主角的儿子,凭借自己的“闪灵”一己之力击退了恶灵,则暗示着在个体深陷体制化漩涡的现代婚姻,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靠子女来维系着脆弱的婚姻关系。

而主角最后用残存的理智选择了自杀,其实就是斯蒂芬·金的内心告白:如果真的强迫他在体制化的名利跟妻儿之间做一个选择,那么他宁愿自杀。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完全明白闪灵到底讲了什么:

一个人从小被社会的各种压力所包围,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他只好用欲望来抵消这种压力。但是,欲望有一个特点,就是永远无法被满足。于是他逐渐开始崇尚“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但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门槛很高。由于这个人急于向“上流社会”展现自己的忠心,于是他就亲手谋杀了自己的亲情或者友情,不惜跟自己的家庭恩断义绝,自发成为了一个“精神上流”——或者说,“精神资本家”。

但是他仍然是有残存人性的,在无数个寂静的午夜,他的“闪灵”也会跳出来,让他察觉到仿佛有哪些地方不对,但是,对于欲望的渴求太过强大,欲望往往会毫无悬念的盖过理智。

久而久之,他变成了一个恶灵,一个僵尸。从此以后,他永远貌似快乐的活在“上流社会”。他也会永远忘掉自己谋杀妻儿、忘掉自己已经死亡、忘掉自己已经腐烂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我们不难想到,这个“他”,事实上可以换做世界上任何一个普通人。

在现实世界中,每一个屈从于诱惑的人,实际上都已经进入了237号房间;每一个远离家庭工作的人,实际上都已经在精神上与妻儿完成了撕裂;每一个做出了牺牲的人,实际上都已经自我完成了体制化;每一个感觉自己完成了阶层跳跃人,实际上都已经自发成为了精神资本家;每一个长久浸淫“上流社会”的人,实际上早已变得腐烂不堪。

类似远望酒店这样的体制,已经准备好谋杀每一个进入其中的家庭和个人,而身处体制的恶灵们,永远在伺机而动,等待着每一个怀有赤子之心的人自投罗网,准备将所有误入其中的人同化成恶灵和僵尸。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无法穿透的黑暗、深不可测的未知,而是最罪恶的事,却光明正大的发生在最明媚的阳光之下。每个有赤子之心的善良者,都只能眼睁睁的目睹事情发生,却无力阻止。

这种对社会形态和体制化的绝望,才是《闪灵》的真正的恐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