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永远有时差?

可能我们这一股脑要给孩子的,

永远不是孩子想要的,

跟他们想要的是错开的。

你想让他保暖,

他想的就是好看;

你想给他讲人生经验,

想让他少走点弯路,

可人家呢?光想的是自由。

所以我觉得这当父母和孩子吧,

永远是有时差的。

——《小欢喜》

这种时差,其实是父母子女两代人的代沟,没有对错,只有双方的理解和不理解。

当孩子能理解这种爱的时候,他会认为你在努力对他好;

当孩子不理解这种爱的时候,尤其是青春期、叛逆期,孩子会认为他没有选择权、不能做自己、很不被理解和尊重。

当孩子涌现这种感觉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悲怆的,他会否认你所有的好。而为人父母,此刻的内心也一定是奔溃的,为什么我对你那么好,你却看不到、听不懂、不明白?

这两种感受的激烈碰撞,就是我们说的“有理说不清”。

谈恋爱的时候,我们明白,对一个人好,要用他喜欢的方式对他好。其实,对待孩子也一样,我们要学会用他喜欢的方式对他好。

比如他有他的审美,我又何苦塞一条秋裤给他呢?不如一起商量一下如何穿,又好看又保暖?

比如他有他的兴趣爱好,我又何苦强扭着他为了升学去学他不爱的东西,这样强扭的瓜不甜,而且长远看,对他也不利:

他会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他的“想要”有用吗?

他还需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吗?

这样严重看来,其实这是没有界限感的爱,父母用对子女的爱,淹没了孩子的理想和自由。

身为父母,我们要养成三个缩小“时差”的好习惯:

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多给孩子自己选择

孩子最想要的问题是:“你想要什么?”

多给孩子选择权,这是他独立的开始,也是他为自己选择承担责任的开始。

在一些人生重大抉择面前,我们可以当孩子的“军师”,给他分析利弊、给他提供判断的资料、给他出谋划策,但把最终选择权交给孩子这个“司令”,并告诉他为此负责。

这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升级版: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给予前多问问孩子的想法

父母常常想着,我们免费给予孩子的东西,总不会错吧?冷了添衣、饿了煮饭。

但是孩子并不是那么想的。很多时候,你以为他饿了,说不定他不舒服;你以为他冷了,他可能只是孤独。

因此,在孩子到了独立年龄后,无论我们给予孩子什么,先问问他的想法:

周末想去哪儿玩?带你去旅行好吗?

我想给你买一件衣服,你想要什么样的?

这并不是父母的爱变得卑微了,而是父母爱,变得更尊重孩子了。

换位思考,是你能给孩子做的最好的榜样

很多父母吐槽,孩子一点也不会为我们着想。

其实说不定此刻,孩子的内心跟你是一样的,他认为父母不会考虑他感受,不会理解他的心情。

所以,经常换位思考,是你能给孩子树立的最好榜样,也是你们关系一直那么好的“保鲜剂”。

这些习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需要我们不断调整自己,不断缩小“时差”!

说说你和孩子的故事吧!你们有时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