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妈说:

明天是小雨去幼儿园报道并开家长会的日子。对这一天的到来,我是又惶恐又期待的,一方面希望孩子快点儿长大和独立,但又很留恋孩子小时候对自己的全然依赖。上幼儿园是每个孩子成长途中一个值得祝贺的里程碑,从家庭走向集体和社会,这一转变充满挑战,可正是在哭哭、闹闹、笑笑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地积蓄好前进的能量。所以即使不舍,咱们也要尽量帮孩子早些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

为此,我联系并咨询了几位省重点幼儿园教龄在十年以上教师,希望自己更多的学习,可以更好的帮助小雨。结合入园资料,整理了这份“六要”“六忌”,也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一、要“长期坚持”,忌“上上停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孩子刚入园时,哭闹比较严重,吃饭也不如在家多。家长感到很心疼,便想送上几天,在家里休息上一天,给孩子调理调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误区的,当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后,再来幼儿园会感到更加陌生,特别是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还没有建立起与老师之间的依恋感情,送送停停会让孩子的适应过程事半功倍。坚持送园,对孩子的适应至关重要。

二、要“平和说再见”,忌“哭”忌“欺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据老师们所说家长陪着孩子哭的情况在幼儿园的新生入园接待中司空见惯。特别强调不要在幼儿园门口上演宝宝哭,家长也哭的苦情戏,这样会让孩子认为上幼儿园不管对于他们自己,还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剧孩子的分离焦距,不利于孩子的适应。而有些家长,也喜欢以欺骗孩子的方式换取孩子一时的安静,这样的方法在孩子发现被骗后,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安全感。

三、要“果断离开”,忌“优柔寡断舍不得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哭闹时,会说“孩子哭了,我多和孩子呆一会就好了!”,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和孩子多呆一会,就一定能够是孩子愉快的跟家长说再见。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家长的多呆一会儿,只会让孩子的适应时间拉长,让孩子的哭闹和分离焦虑时间拉长。这个时候,尽量选择相信老师的经验,她们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很丰富,比咱们留下要有效。

四、要“分享快乐”,忌“传递给负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总是问孩子“有小朋友打你吗?”“老师凶你吗?”之类的问题,这样的负暗示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幼儿园的生活,不自觉的建立起幼儿园不好,小朋友打我,老师凶我之类的联想。

五、要“保持平静”忌“刨根问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因为孩子的情绪是受客观环境影响的,成人的紧张和反常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六、要“积极配合”忌“偏听偏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有段时间让六六提前适应幼儿园,就把她白天送到奶奶家和我分开,晚上见面后我会问她一天的情况,绝大多数时候她说的是准确的,比如说吃了什么玩了什么,但有时候表达的内容就很诡异,比如说“我把奶奶吵哭了!”“奶奶打我了”。和爷爷奶奶确认后,奶奶没哭,也没打她,但关于情绪的判断,小宝宝确实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所以,如果孩子回家告状,家长也不要“偏听偏信”,一定要核实后再处理,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早期入园的适应时间,孩子们因人而异,有些一周左右就完全适应,有些一学期都生活在痛苦之中,而家长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痛苦的时间。针对马上要入园的小朋友,快提醒孩子的所有看护人,不要“以爱之名”犯大“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