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汇言”政协论坛在徐汇滨江举行。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朱松纯、中科院院士何积丰、中科大大数据学院执行院长陈恩红以及来自政协系统的专家及专业人士围绕“上海人工智能新高地建设”展开探讨。会上,徐汇区被确认为上海市政协经济委“人工智能高地建设”长期观察区,该区域内已累计承载了上海近1/3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朱松纯:人工智能缺的是那“95%”

暗物智能科技创始人朱松纯不仅是全球著名的计算机视觉专家,也是一位统计与应用数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他从人工智能历史中的两朵“乌云”——感知层与认知层切题,开门见山地表示,虽然目前流行的观点是,人工智能几乎等同于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然而真正的人工智能领域却相当广泛。

朱松纯讲述了十多年前在他的家乡湖北发生的故事。当时他和科研团队获取了大量的研究数据,于是组织了几十名大学生在这些数据上进行标记,相当于“起源”阶段的深度学习。然而,这样的数据处理只能称为“大数据、小任务”。以识别一把椅子为例,教会机器识别物体,需要预先收集大量的案例,比如不同视角、材质、颜色、花纹、光照条件、遮挡程度的椅子图像。“但麻烦的是,总有新的椅子被设计出来,机器光靠死记硬背所有椅子的案例,不去理解椅子为何出现、有何用途,永远无法完成令人满意的识别。”

朱松纯

那么人类是如何“理解”一把椅子的?朱松纯说,人类神经系统中有一个特殊的“芯片区”,能够体会到人的感觉,比如身上哪个部位出现疼痛,这个区域就能感同身受。受此启发,科学家从椅子的功能、人们使用椅子的意图和人本身具有的价值观去研究机器学习,这样的研究不需要无穷无尽的数据,而是从人的“初心”出发,理解一把椅子为何会被设计出来,有什么用途。朱松纯称之为“智能的暗物质”,“你看得见的东西是5%,看不到的东西在物理学上是95%,这95%就是认知。”

对人工智能来说,缺乏的并非“看见”事物的能力,而是那95%的认知能力。此外,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为自己组织不同的任务来理解这个世界,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恰恰就是人类“智能”的表现。“目前的人工智能尚且缺乏这一种能力。”朱松纯说。

如何帮助AI跨越这一不足,更好地服务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朱松纯提出了“视角转换”的建议。“人工智能必须要学会从人类的角度去看世界,不仅要感知人类看到的东西,还要学会推理人类的所见所想,这样才能跟人类‘说上话’。”

“我把人工智能60年的发展史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是基础的下棋、做数学题这些逻辑推理应用,最近30年就是AI进入人类生活的30年。”朱松纯说,如果将前30年涌现出的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认知、机器人和机器学习称为“春秋五霸”,那么后30年各类应用的高度融合就仿佛“战国时代”——机器人必须具有很强的视觉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自动学习的能力,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的诞生,标志着我们正在进入新的“大集成时代”。

大会现场 张海峰 摄

何积丰:人工智能要与实体经济产生联系

中科院院士何积丰探讨的是人工智能当前的发展趋势。显然,这样一个看似宏大的话题,并不能笼统地去谈。何积丰同样直入主题,讲述如何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联系到一起。在他看来,不同实体经济部门适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应该是不同的,“一个大一统的、什么都能干的技术并不存在。”

为何如此肯定?何积丰指出,目前人们接触到的人工智能其实是新一代人工智能,表现背景之一是全球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5%,中国高达59.6%,互联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背景之二是传感网络的渗透,预计十余年以后,连接全球网络的传感器数量将突破100万亿个。第三个背景则是大数据的出现与使用,使得群体智慧得到很大发展。

何积丰

而在发展物联网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新通道”。“过去搞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专家很少与研究社会科学的专家在一起讨论问题,但现在我们知道类脑人工智能就是需要研究脑科学的专家参与。”神经科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同样需要与社会学研究结合,学科间的相互整合很好地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开始嵌入物理设备,产生了自主智能设备,比如机器人、智能网联车、无人机等,因此人类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目标也从追求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1.0版”,进阶到机器与人类结合构成“混合增强系统”的“2.0版”。新版人工智能的表现形式还包括人类与机器、网络结合,形成“群智系统”,比如未来智能交通的参与者并非只有车辆、道路,其实还有司机、行人。再下一步进阶到“3.0”版,则是人类、机器与网络同现有的物理世界构成一个更加复合的系统来指挥城市。

“所以我们将面临的人工智能对象,其实比现在高校、实验室里处理的情况要规模更大、质量更高,情况也更加复杂。”

何积丰表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促使新一代人工智能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展: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智能;自主子能系统。其中,现阶段就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芯片,教会机器怎么学习知识而不是单单学习数据。还要研究大数据的“隐含模式”,了解数据背后的潜在关系。

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大城市,要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广走在前列,何积丰认为,除了基础研究,还应尽快建设完善各类网联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的能量不仅是让家里的厨房变得更智能,更要为上海这样有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完成智慧协同,实现精细化治理。”因此,如何使AI技术与5G技术充分结合,是上海当前紧要考虑的问题。

大会圆桌讨论

上海人工智能政策需着手聚焦细分领域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徐建民在作主旨报告时表示,上海已经具有智能芯片、传感器、机器人、智能硬件、智能无人系统、智能软件等全产业链基础,其中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企业数量也居于全国第一梯队,专注人工智能研发的企业达230多家,泛类型企业则有3000余家。“东西集聚、多点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已逐步形成。

同时,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仍有显著的提升空间。他表示,目前上海已推出了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试点示范计划,但在实际应用中,更多场景表现为交互和体验性应用,真正切入到传统行业、核心业务流程的人工智能应用还不够丰富。

具体来看,目前部分产业应用人工智能的回报具备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对是否使用人工智能犹豫再三。二是采用人工智能的成本仍旧过高,降低了企业的使用意愿。三是目前上海仍缺乏人工智能相关标准和安全规范,一些企业在应用安全方面存在顾虑。此外,上海作为国内最早出台人工智能地方性规划的城市之一,先后发布多条政策举措,但政策制定较为宽泛,缺乏细分领域专门政策,针对性有待加强。

他建议,从开放、创新、包容的角度,进一步协调部门和行业数据开放,加强场景供需对接,推动行业应用聚焦联动。同时,加强金融对人工智能的支撑作用,完善法制和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作为大会举办地,上海市徐汇区在人工智能发展跑道上已迸发出新的活力。徐汇区区长方世忠在会上介绍,目前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业中徐汇占1/5,既有以微软、亚马逊AWS、安谋等为代表的国际领军企业,有以阿里、华为、腾讯、网易、小米等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也有以商汤、澜起、依图、联影等为代表的本土标杆企业。2018年,全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达210亿元,占全市1/3。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引进或注册人工智能企业近50家,产业总规模达158亿元,同比增长30.5%,并先后累积了24个上海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支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