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飞

陈寅恪的大名,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知道他,并非了解他的学术成就,而是因为他提倡的"自由思想、独立精神"。我也一样,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陈寅恪的文章,还买了他的代表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也曾尝试读《柳如是别传》,但是都没能坚持读完。那些学术著作,普通人别说读懂了,就是耐着性子通读一遍也很困难。今天,我们不聊他的学术成就,小编给大家讲一个他和他学生的故事。

陈寅恪有个学生叫汪篯。他于1938年毕业清华大学史学系。1947年陈寅恪受聘到清华大学任教,两人由此结缘,汪篯便拜在陈寅恪门下,担任陈寅恪的助教,跟随陈寅恪研究隋唐史。他们之间关系特别好,两年多时间,汪篯吃住都在陈寅恪家,与老师朝夕相处。如果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他们之间一定会是一段令人感动的师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造化弄人,事情并不都是这么美好。

1948年末,陈寅恪从北京前往广州,接受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聘约,担任该校的教授。傅斯年多次邀请他前往台湾,都被他拒绝了。

从1950年起,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列主义的热潮,声势浩大。人人言必称马列,著文论说以引用马列著作原文原话为荣。"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开始树立了在学术研究中的权威地位"。陈寅恪在清华的助教汪篯在这个浪潮中脱颖而出。他于1950年2月在北大入党,第二年成为北京马克思列宁学院(党校前身)的带职学员,接受马列主义教育。

但是,一向追求"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陈寅恪对此并不认同,与当时的这种浪潮保持一定的距离。

1953年,历史研究委员会成立,历史研究委员会的学术刊物就叫《历史研究》,郭沫若在创刊号上撰文说:"习应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下设三个所,分别是上古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决定请陈寅恪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谁来劝说陈寅恪接受这个职位呢?郭沫若想到了汪銭。

1953年11月,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和副院长李四光分别给陈寅恪写了两封亲笔信,让尚未从马列学院毕业的汪篯带到广州,并让他劝说老师北上任职。

陈寅恪得知信的内容后,勃然大怒,指着汪篯骂道:"你不是我的学生,给我滚出去!"

汪銭很无奈,怏怏离去。

几天之后,气消之后的陈寅恪念在师徒一场的份上,和汪銭作了最后一次谈话。谈话中,陈寅恪说: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学生了,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将来我要带徒弟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寅恪嘱咐汪銭,要把他的话"不多也不少"地带到北京,传达给郭沫若等人。

郭沫若得知陈寅恪的态度后,请陈寅恪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一事只好作罢。

没有完成说服"任务",汪銭从此便不再受待见。

1966年6月11日,汪銭将自己反锁在家中,吞服"敌敌畏"自杀身亡,年仅50岁。三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逝世,终年八十岁。

参考资料:

陈寅恪家族:追寻百年的独立与自由

《陈寅恪与傅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