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工程院公布的由该院主席团审定的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1位。来自企业的候选人有114位,引发舆论关注和争议最大的是李彦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在网络上发文,表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李彦宏当选院士。反对的原因主要集中于道德,认为百度给很多虚假医疗广告提供优先展示机会,赚了不干净的钱,例如魏则西之死。

对此,现在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协均有回应。前者称,公布名单的目的就是要接受社会监督,这不是最终结果,最终还是需要进行评选和审查;后者表示,李彦宏是由中国电子学会推荐到中国科协学会,后者再按照相关程序,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部门提交。推荐的理由是,因为李彦宏对于搜索引擎所做出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彦宏在搜索引擎领域之所以被业界公认,是因为他曾创建超精准搜索(ESP)技术和图像搜索引擎技术,这在应用领域颇有价值。特别是他所持有的“超链分析”技术专利,是现代搜索引擎领域的重要基础发明之一。

即便如此,在专业贡献上,业内也有争议。一是尽管超链接分析技术的专利早于谷歌搜索,但是没有像谷歌搜索那样引进了算法应用,尤其是谷歌算法在英语的搜索引擎的应用,要比汉语的计算数量级大几十倍。二是,搜索引擎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不能归到李彦宏一个人身上,是由百度成千上万的程序员摸索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来,不只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遭遇吃瓜群众的围观,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也是如此,而且围绕刚刚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科学家颜宁,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两院院士评选的传说,如“奴才和人才”说,以致颜宁不得不出面辟谣。

当然,从专业上看,围观者不过是有些喊吃萝卜淡操心而已,两院陆院士的评选本身就有一系列标准和各种流程,只要认真执行,评选出来的院士理应是真金不怕烈火炼。而且,对于上述的质疑,也有相应的解读。说百度搜索不如谷歌搜索,那是需要评委考虑和评判的事,而且百度是否不如谷歌优秀,似乎也不是评选工程院院士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百度搜索不是李彥宏一个人的成果,而是成千上万程序员经过“996”加班加时研发出来的,这好像是在对诺贝奖委员会说,青蒿素不是屠呦呦一个人发明的,而是成千上万中国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

所以,中国工程院大可不必理会这些围观者的意见,自己关上门来评选就行了。即便如此,也需要注意另一个更重大的问题,因为所有问题都牵扯得上,也沾得上边,即伦理。那位反对的医生的理由很清楚,“作为一名医生,经常能接触到被百度广告坑害延误病情乃至最终无法救治的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也有业内人员为此辩解称,很多时候做出大贡献的科学家不一定都是道德完人,如牛顿、爱因斯坦。还是要立体全面客观冷静评价一位科学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是否做出推动性的贡献来衡量。而且公司在运行中的瑕疵,不能跟个人道德联系在一起。

透过这些情况可以看到,业内的评选真的是与公众的感受不一样,因而这次评选也继“烟草院士”谢剑平及其导师朱尊权的院士评选和授予引发的风波之后,再次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并且悬念不断。不过,按照此前的风波的风平浪静来看,该当选的还是要当选,圈外人的意见根本不足为凭。

尽管这样,院士的评选还是要将眼光放得更远,因为,一般人不足以论技术和专业,但还是足以论历史论伦理和论公道人心。以世界级的更牛的诺贝尔奖评选来看,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遗憾,而且诺贝尔奖委员会不得不为自己的评选留下的遗憾而致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发明了有机氯杀虫剂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被授予194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多年后,诺贝尔奖委员会为这一奖项感到羞愧,并表示在今后的评奖中,应当把诺贝尔奖颁发给那些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发明创造和那些没有争议的成果和发明。

其实,诺贝尔奖委员会也没有必要致歉,因为他们也不是神,不会有超远的眼光,会预见到多年后DDT会导致“寂静的春天”,或主要是因为DDT的使用导致了生态危机。更何况,作为获奖者的米勒并没有什么个人道德瑕疵,甚至还赶不上爱因斯坦的那些婚恋逸事。再退一步说,在今天是否使用DDT,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不宜一刀切,在疟疾非常严重的非洲一些地区,DDT还是一种重要的杀灭蚊虫,防止疟疾的重要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诺贝尔奖委员会承诺今后要把该奖颁发给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发明创造和那些没有争议的成果和发明,足以说明诺贝尔奖要打造的是一个有更高的要求和更经受得到历史的全方位检验,包括公道人心的奖项。

从现在的情况看,百度搜索与很多病人延误治疗而无法救治显然是不能区分开公司与个人,更不能拿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来说事。发明者发明了搜索引擎,又在利用搜索引擎挣钱,并且是谁给的钱多,谁的搜索排名就在前面,而不论广告内容的真假。

当然,两院院士的评选有自己的标准,公众的意见和围观者的围观并不会决定取舍,但是,公众还是希望两院院士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在多年后,无论是业内还是业外的任何人在看待和议及这个事之时,能够硬刚得起,至少有拍胸脯的底气。

科学专栏作家,历任《百科知识》副主编,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