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办公室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介绍,中国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也就是说,中国公民有8.3年的时间带病生存。

?

人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有很大的差别,为了说明两者的差异,先要弄清平均预期寿命的真正含义。

所谓人均预期寿命,是有时间限定的,2018年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是指在2018年出生的人平均可以活到77岁,而在2017年,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6.7岁,是指在2017年出生的人平均可以活到76.7岁。因此,预期寿命不是年代和寿命的简单的加减,因此,并不意味着2018年的中国人又比2017年的中国人增长了0.3岁,而是指每一年出生的人都有不同的预期寿命。

其次,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平均数,不是指2018年出生的人都可以活到77岁,具体到每个人,可以因为遗传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预期寿命,有的能活到超过77岁,但有的还活不到77岁。

但是,无论怎样,每一年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卫生条件改善、经济收入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的改善,都会提升不同时代不同年份出生的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因此,与中国70年前出生的人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相比,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文明提升的一个显著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可以来看人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的差异。前者可以理解为,人活着,但可能活得不是太好,甚至比较痛苦,既可以表现为失能或部分失能,需要他人照顾,也可以表现为由于衰老得更快、器官和功能退化加剧,以及有各种疾病而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后者意味着,人不仅活着,而且是健康地活着,没有失能,或者即便是轻微失能,但生活还能基本自理,因此没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即便有,也可能比较轻微。

因此,人均预期寿命既可以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对照,但又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二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不同,泾渭分明。实际上,这也意味着,无论是政府和个人,不能只是追求预期寿命的增长,更要寻求健康预期寿命的提高。虽然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都能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文明水平的提高,但后者的提高更能真实地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真正的生活质量、实际长寿水平和文明的真实高度。

在这方面,中国在人均预期寿命上有长足的提高,但在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现实的情况比较令人担忧。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但是中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1.8亿以上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以平均预期寿命看,现在的老人有很多超过了他们出生年代的平均预期寿命,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的健康寿命却不容乐观,即便活着,也是生活质量不高,这也意味着,未来健康中国行动更要注重科学传播和引导,让人们从小就开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不仅要达到预期的寿命,还要让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的差值尽可能地缩小,达到零距离是最理想的状态。以2018的77岁平均预期寿命而言,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也要达到77岁或接近77岁,而不是68.7岁。

即便是人均预期寿命长的发达国家,也表现出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的不平衡,有的国家做得好,有的国家也难以乐观。根据2018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发布的最新报告《世界卫生统计2018》,由于全球时间的滞后,统计的统一数据是2016年的,全球总体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其中女性预期寿命为74.2岁,男性为69.8岁。欧洲地区和太平洋西岸的人口预期寿命最高,总体分别为77.5岁和76.9岁;亚洲地区达到69.5岁;非洲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最低,仅为61.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出现了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的差异,有的差异小,有的差异大。加拿大的平均预期寿命是82.8岁(中国是76.5岁),但是加拿大人的平均健康预期寿命是73.2岁,中国人的平均健康预期寿命是68.7岁,相差4.5年,说明加拿大人不只是预期寿命,而且健康预期寿命也比中国人长。

但是,美国的数据表明,即便是发达国家,预期寿命可以高于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但健康预期寿命未必就优于中国。2016年,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8.5岁,高于中国的76.5岁,多出2岁。但是,美国的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为68.5岁,中国这一数字是68.7岁,比美国还多出0.2岁。

这说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缩小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中国在这方面尤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是,一些人对人在老年后会失能意识不到,2017年针对40至64岁公民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三成人不知道自己年老后可能失能,超过三成的人认为失能时间在1年以下。

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到可能失能,在年轻时期也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抽烟酗酒和熬夜是常态,以致年老时失能的时间会显著增加,也就加大了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之间的时间,使得较多的中国老人即便活着,也活得很不如意,甚至由于失能和疾病缠身,活得非常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下一步,健康中国行动需要从科学观念和行为上传播和指引人们为缩短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的差距而努力。这个差距越小,人们生活得越幸福,反之就会很痛苦。而缩短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之间的距离首要在于公众的健康素养。

以北京市为例,2018年,北京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已达82.2岁,比10年前增加近2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0年来增长三倍,达到32.3%,位居全国第一,与世界排名靠前的日本(83.4岁)、中国香港(82.8岁)和瑞士(82.3岁)等发达国家与地区水平接近。

尽管北京市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全国第一有多方面的原因,健康环境持续改善,医疗卫生、空气质量、食品、饮用水等保障水平不断增强,但北京市公众的健康素养全国第一起了关键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这个概念又与近些年出现的健商(健康商数Health Quotient)有相似和重叠,后者指的是一个人的健康智慧及其对健康的态度,也就是指一个人已具备和应具备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

不过,对于所有人来说,以健康素养来衡量,更符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内容、概念和目标,也比较简单,容易量化和进行科学判断,符合对所有人终其一生的健康要求,具有普适性。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此前中国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并于2008年1月4日发布。这也是衡量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有66条,包括三大版块: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国家卫健委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的15项行动进行了细化,其中就有“健康知识普及行动”要求。这15项专项行动共提出124项主要指标,包括结果性指标、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政府工作性指标。个人的指标有很多,但主要是要在未来10多年大幅提升中国人的健康素养,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基本技能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30%、18%、20%及以上和45%、25%、30%及以上,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20%、20%、20%及以上和28%、30%、25%及以上。

同时北京市卫健委发布的《“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也有“健康知识普及行动”,要求医学科学家、研究人员、卫生专家和医生等投入到传播和普及健康知识的行动中,促进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健康素养提高后,人们才会逐渐拥抱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减少疾病的同时,缩小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的距离,让人们的生活更有质量。尽管北京市公众的健康素养全国第一,但从疾病谱和死亡原因看,北京公众的健康素养还有待大幅提升,因为北京市户籍居民死亡主要原因仍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26.9%)、心脏病(26.2%)和脑血管病(18.6%),而慢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就是生活方式不健康不科学。

科学专栏作家,历任《百科知识》副主编,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