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和李鸿章是师生关系,说是情同父子,实则两人情谊已经远超父子。曾国藩的一生成就和伟业被李鸿章所继承,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人都是对清朝有巨功之人,李鸿章简直是曾国藩的翻版,李鸿章干了曾国藩昔日为大清所做的大部分事情,救国于危难之间,扶大厦于将倾之际。很多网友细观了曾李两人的历史,会发现李鸿章的一生成就就是曾国藩埋下的伏笔,只需要单纯地按照老师安排的走,就不会失误到哪去,实在是太幸福的事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年(同年进士)关系,两家有着莫名的亲近之意,正因为如此,李鸿章早早地就拜入曾国藩门下,学习各种知识。
李鸿章少年得志,文笔出色,才思敏捷,有上进心,深得曾国藩喜爱。李鸿章身高一米八左右,早年诗作中常有“欲封侯”“梦封侯”“登鳌顶”“入凤池”“夺龙头”“封侯相”“不做翰林做绿林”类的字句,李鸿章要出名,要封侯,要登临统治顶峰,还要不走寻常路,要以军功升迁。这样的不走寻常路,一方面是李鸿章想快速升迁,一方面是李鸿章展望未来知道以后是乱世将至、军功称霸。李鸿章是进士出身,翰林身份,来到地方办理团练。这个起点就高人一大截,可战场上可不看科举,看的是军事才能和手下兵力。
处处碰壁、辗转数年的李鸿章老老实实的来到如今声名鹊起的曾国藩大营处,希望恩师能拉自己一把。这时,李鸿章正式进入曾国藩庞大的幕府当中,被曾国藩手把手教导。李鸿章进士出身,而曾国藩幕府内鲜有这样的科举成功者,所以李鸿章自视甚高也是正常的事,毕竟若是进士出身翰林身份,安分的在北京中枢呆着,熬过几年,外放是地方大员,留京是高品级大官,又安全又舒服,多好,干嘛来着军营处讨苦头吃。偏偏李鸿章是另类。
曾国藩心里清楚李鸿章是个怎样的情况,随即安排左宗棠等人轮番、各方面的碾压李鸿章,杀掉他的锐气傲气。曾国藩从众多湘军文武将领中挑选出李鸿章做自己的接班人,有三大重要原因:一是李鸿章是曾国藩亲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人才,对许多军事洋务等重要问题上意见一致、二是李鸿章的才能和德行非常靠得住、三是李鸿章正值壮年,身强力壮,精力充沛。
在“裁湘留淮”的事宜上,李鸿章报以极大的“信任”和“帮助”给老师曾国藩,思想上达到一致,曾国藩的想法和李鸿章的作为不谋而合。李鸿章建淮军,曾国藩用了所有能用的时间详细教导李鸿章改如何扎营、挖战壕、待敌、迎击、营制等,连李鸿章招募来的淮勇也多亲自接见考察,担心这支军队不能快速成型有战斗力,曾国藩就以原先的得力湘军八营塞入淮军中。
后来曾国藩认为李鸿章能够独当一面了,就让其领军作战,为后来做准备,两人分居两地,书信往来却从未断绝。就连后来裁撤湘军后,成为大清新的心腹之患——捻军,曾国藩也是早有准备,早早地在多年前嘱咐好李鸿章如何应敌好。因为曾国藩知道负责“剿”捻的僧格林沁头脑简单,战术单调,难以成事,便准备好李鸿章会率领淮军剿灭捻军,立下旷世奇功。而如何战胜捻军,曾国藩也告诉了李鸿章,所以即使在初战不利的情况,淮军依然能取得最终的大胜。
有曾国藩这样的老师,还有什么好要求的。当然了,其中李鸿章本人的卓越才能和崇高品性也至关重要,没像大部分人那样动摇自己,怀疑自己的恩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