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大概是三国遗迹和名胜最多的地方。究其缘由,这里不但是汉末三国时期刘焉、刘璋父子盘踞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刘备自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起击败刘璋后开始占据此地,不但建立在蜀汉帝国,还在此统治了四十三年。在成都,大大小小的三国遗迹和名胜有近百处,但更多的则消失在历史的尘埃当中。本文要介绍的则是一座曾经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古桥,它的名字叫做万里桥。

万里桥,坐落在成都市老南门。说起这座桥的历史,要追溯到遥远的战国时期。据《华阳国志》载:“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西南两江有七桥……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曰万里桥。”从这段记载可知,这座桥是由战国时期秦朝的蜀郡太守李冰所建。

不过,这座桥原本的名称并不叫万里桥,而是先后有长星桥、星桥、笃泉桥等名称,直到三国时期才被定名为万里桥。这个名称与“蜀汉四杰”中的诸葛亮和费祎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出兵樊城之际偷袭荆州,之后又杀死了蜀汉名将关羽,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到了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夷陵之战爆发,蜀汉与东吴鏖战了大半年,最终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不过,此后不久,曹魏又向东吴发动了进攻,孙权又率军将曹魏大军击败。

经过几番征战后,蜀汉与东吴双方都意识到只有孙刘联盟才能有效抵御曹魏帝国。于是,蜀汉与东吴之间开始接触,为恢复孙刘联盟进行尝试。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蜀汉帝国随即进入诸葛亮时代。诸葛亮先后派出邓芝、费祎、宗预等人出使东吴,孙权也派出张温出使蜀汉,孙刘联盟终于得以恢复。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汉大臣费祎奉命出使东吴,临行时,诸葛亮深感费祎的此次出使意义重大,便亲自在桥边为费祎设宴饯行。费祎非常感慨,不仅脱口而出:“万里之行,始于此桥。”从此,这座桥便被定名为“万里桥”。

与费祎将此桥定名为万里桥的记载相比,在史料中还有一个类似的记载,这一记载出现在宋人刘光祖所著《万里桥记》当中。据该书记载,蜀汉建兴二年(公元224年),东吴使者张温奉命出使蜀汉,在成都受到了诸葛亮的热情款待,孙刘联盟因此得到恢复和巩固。张温临行之际,诸葛亮亲自相送,并在此桥对张温说了这样一句话:“此水下至扬州万里。”从此,此桥就被定名为万里桥。不管这两个记载哪一个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座桥也成为蜀汉与东吴恢复联盟关系的象征。

从此,万里桥也变成了当地的一处名胜,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优美的诗句。例如唐杜甫的“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宋人陆游的“成都城南万里桥,芦根苹末风萧萧。映花辗草钿车小,驻坡蓦涧青骢骄。入门翠径绝窈窕,临水飞观何岧峣”等等。

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万里桥也历经沧桑,也历经多次修缮。在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年,万里桥又进行了重建,此桥变成了石砌七洞桥,高三丈、宽一丈五、长约十余丈。到了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和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万里桥又进行了陪修。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为交通发展和防洪的需要,该桥被拆掉,在原旧址上修建了一座新桥,成为成都市的南北交通枢纽之一。该桥为石砌五孔桥,全长七十米,宽七米,桥面为青石板,栏板由四十四块三国故事的浮雕石板组成,桥洞柱头上还有四个雕刻精美的花岗石龙头。不过,这样的千年古迹被拆除还是非常可惜的。还不如在建新桥的同时对旧桥加以保护,使之继续留存世间,供后人观赏和凭吊。

参考书籍:《三国志》、《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