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相信几乎每个家长都是非常关心的。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关注度非常高,但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而与此同时,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那么上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却非常好。如此反常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事出反常必有”妖“,那这个”妖“到底是什么呢?

关注孩子的成绩出发点是好的

关注孩子的成绩,几乎没有一个家长不。然而同样是关注孩子的成绩,结果却截然不同。关注孩子的成绩,家长能做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很有限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小学时,家长可以辅导一下,题目家长几乎都会做,但此时家长的情绪却不容易控制,经常性地对孩子发火,虽然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关注,但作用却是相反的。而到了初中和高中,孩子作业家长慢慢的不会做了,此时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仅仅停留在督促孩子努力,给孩子找补习班;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时,除了换补习班,其实毫无办法。

习惯是决定学习好坏的关键

小学阶段,你要说孩子们成绩有多大的差异,确实很难说出个一二三,因为成绩都非常好,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而到了初中高中,学生的成绩差异却越来越大,有的学生高至满分,而有的学生而勉强及格,极少部分同学则只有几分。区别在哪里?主要在习惯。

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还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此时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陪孩子写作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有效的学习动机。

没有良好习惯的学生的问题

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那到初中高中统统都会显示出来。例如做作业时间拖拉,小学时家长辅导作业就容易崩溃;到了初中得做到深夜,能不能考上高中都是一个问题;而高中则更加痛苦。

没有很好的学习动机,没有一定的责任感,没有较强的心态,就会出现厌学,不想学习,容易受挫折,容易放弃。

从小培养孩子的习惯

孩子习惯培养的黄金时间在小学阶段,家长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习惯的培养。培养的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听课习惯,作业习惯;良好的学习动机,自觉学习,自律的习惯等。那些表面看上去不怎么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其实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重视孩子的习惯了,到了初中高中轻轻松松考上好的学校。到初中高中还要到处找补习班,到处找心理医生的学生家长,很大一部分是在孩子小学阶段没有重视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