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照港的“港一代”杨中海来说,30多年前,他们那一代人拔掉了野草,铺平了滩涂、砸碎了岩石,在遍地黄沙的石臼镇建起了最初的石臼港码头;上世纪80年代末,他的女儿——“港二代”杨冬玲从石臼港职校毕业入港参加工作,当时,映入她眼帘的是一个个扩建的泊位码头和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家属楼;而作为一名“港三代”,孙铄在踏进日照港大门的时候,看到的则是一个正在崛起为世界一流港口的现代化运输大港。这一家三代人工作、生活场景的变迁,如同一粒水滴,折射出日照港三十多年来的沧桑巨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6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日照港集团一公司见到杨中海的时候,已经81岁的他仍然精神矍铄,步伐稳健。回忆起30多年前建设石臼港的情景,他仍然历历在目。

他介绍说,老家河南的他,在大专毕业之后被派到了当时的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塘沽新港工作,之后先后被外派到防城港和国外的马耳他,一直到1981年6月,他才辗转来到当时还隶属于临沂行署的日照县石臼镇,加入了石臼港码头的建设工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日照这个地方是比较穷的,我刚来的时候吓了一跳,到处都是沙滩、茅草,海边都是大石头。道路都是土路,从老城区到石臼,一天只有两趟公交车,条件非常艰苦。”杨中海回忆说。

不过,经过众多像杨中海一样的“港一代”的努力,1986年5月,日照港正式开港开放。之后的两三年间,日照港就迈入了全国十大港口行列。随着港口的发展,日照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日照港开港开放的三年后,日照从一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从此,日照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港城”。

“这些年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杨中海由衷地感慨说,在80年代初,他们就只有400个人左右,但是,现在整个日照港集团员工能够达到一万多人。“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让人震撼,城市变化日新月异,这真是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啊!”

他成为了一名“港三代”

杨中海的女儿杨冬玲属于“港二代”。1989年,从石臼港技校毕业之后,她就在港口上从事机械电工的修理工作。目前,她在日照港集团外理公司从事内勤工作。她说,这些年来,港口在不停地扩建,一栋栋高楼也是拔地而起。

“港口的泊位一年比一年增加,货物类别也是越来越多,煤炭、矿石、集装箱,我们现在都可以干,职工的生活条件也是越来越好了。”杨冬玲说。

而最近,她的儿子孙铄也来到了日照港工作,成为了日照港集团一公司设备维修队的一名电修工,是一个标准的“港三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我也成为了港口的一员,我要向老前辈取经,向劳动模范靠拢,踏踏实实工作,希望能够接好长辈们传下来的接力棒,竭尽全力跑好我这一棒!”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建伟 隋忠伟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