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活动

接触美本申请的学生和家长们都知道,美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估标准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学生的活动。如果必须量化活动在申请材料中的比重的话,可以说是50%。什么样的活动适合你?需要投入多少时间?怎样才能让心仪的学校欣赏你的活动?这些都是每位申请者在前期规划时就应该考虑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与活动相关的一些问题,让大家对活动有初步的了解。

首先,大家必须对“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而任何课外的事情都是可舍的。然而,除了标化成绩和GPA,美国高校招生考核的一个重点是学生的课外活动,他们想看到的是一个多才多艺、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传统意义上“好学生”的特质是不够的。所以,申请美国高校时中国学生要克服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和标化考试的挑战,而且必须尽早开展独特、有意义的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美国高校到底想看到什么样的活动呢?什么样的活动才是独特的(unique)、有意义的(meaningful)?

美国高校招生官喜欢的活动

课外活动的种类太多了,在提前策划中必须找到美国高校看重的活动,然而也没有明文规定哪些是他们希望看到的。或许你已经有一些活动计划,那么就得评估这些活动在申请中体现的价值。下面我就列一些问题和关键词,这些也是美国高校招生官审视活动时会考虑的因素。看完了你就应该明白怎样的活动值得做,以及活动应该怎样做:

1你对活动是否真心感兴趣(interest)?在做的过程中是否真地能全身心付出(dedication)?有没有激情(passion)?

2做活动的过程中你是否能够执行你的原计划(execution)?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是否会去寻找其他资源帮助完成(resourceful)?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活动中你是打酱油的还是有高参与度的(participationlevel)?能否从头到尾坚持下去(persistence)?

4在团队活动中你是否在某一方面展示了你的领导力(leadership)?是否帮助或者鼓舞队友一起完成目标?

5在解决问题时你能否使用有创意的方法应变(creativity& problem solving)?你能否想出新奇的点子做出新颖的成果(innovation)?

6是什么一直推动着你继续做这个活动(motivation)?是以功利的心态做事还是真心对活动结果有期待?是否有好奇心推动着你继续下去(intellectual curiosity)?

7做决定的时候你是否有逻辑性(logic)?能否使用你的思辨能力审视事物(critical thinkin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在关键时刻能否挺身而出,从团队的角度考虑问题(team oriented)?

9在做活动的时候是否考虑身边人的利益?你的活动对社区是否产生积极的价值(community)?

10是否能够与他人互动(interactive)?能否通过社交得到积极的结果(socializ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11活动是否多元(diversity)?是否涉及不同人群、阶级、行业、领域,甚至国家?

12活动过程中你对多少人造成了积极的影响(impactand influence)?活动结果是否能给社区带来价值(social value)?

也就是说,美国高校想看到的活动是一个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项目,而这类项目的前提是你真心对它感兴趣,从而也真心想把它做好。不论活动属于学术类、文艺类、体育类、服务类还是实践类,美国高校都会非常欣赏。关键是你本着什么心态去做它。用心的人能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做漂亮;不用心的人乘火箭登月都不会获得任何心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打造有意义的活动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很自然地找到符合以上标准的活动。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仍然不确定,那么可以尝试使用以下步骤拓展思维:

第一

考量自己的兴趣及曾经做过的活动:千万不要低估自己的过去。接触过美国青少年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感觉,那就是他们大多特别会销售自己。举几个例子,明明刚开始学小号,就敢称自己为musician;画画似乎并没有多牛,但自认为是artist;球队板凳席上饮水机管理员,也能说自己是baller。为什么?完全是一个视角的问题。多数中学生并不能达到“专业”水平(如果你真的达到了,那么很棒),但是高校要的不是“专业”音乐家。哪怕你在某一方面并不是特别牛,或许只是非常感兴趣,只要你是真心的,就可以考虑寻找各种途径继续探索(explore)下去。美国高校是非常认可这种spirit of exploration(探索精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

寻找展示自己天赋的机会:如果你钢琴十级,但是从不与他人分享你的优美演奏,那如何向他人证实自己的实力?如果你有很强的社交能力,能否使用这种特质帮助你的社区和身边的人?打开思维,想想你的技能如何可以对他人造成影响(influence),哪怕就一两个人也是有社会意义的。我有一个学生特别喜欢摄影,一开始只是自娱自乐,也制作了网站呈现了作品集,但是这种展现的目的似乎停留在“看呐,我很牛”的层面上,并没有考虑到对他人的影响。他自己也意识到这种兴趣爱好并未服务于社区,所以从高中开始参加了学校的年鉴委员会,并担任摄影师,每天在校园里捕捉同学们的生活,刊载到学校的年鉴上,让每一个在校同学都能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最终还当了委员会主席,承担更多的责任。申请时通过文书呈现了这个进程,被很多学校认可,最终去了达特茅斯,而且继续参与各类摄影活动。

第三

评估投入时间和成本:在开展活动前首先得考虑自己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计划中的事,能否承担(或者得到家人的经济支持)活动所需的金钱投入。假如这两个条件影响了你的学习和生活,或许考虑以后有机会再做。在繁忙的中学生活中,你必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再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同学特别喜欢孩子,也发现自己有一颗做教育家的心,便开展社区幼儿阅读活动。为了积极影响这些孩子,她每晚抽出半小时寻找合适的教材并制做个性化学习工具,不仅合理地利用了时间、节省了开销,还做出了非常有创意的成果,深受孩子们和家长的欢迎。她得到了七八所前五十学校的offer,甚至有学校还在录取信上表达对她这种活动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

分析物质和人脉资源:和第三步紧密关联的就是你能否找到资源,这指的是超出金钱可以换来的资源。能否在遇到问题时找到帮助你的人?是否知道如何在线上寻找相关的资料?买不起设备的时候在哪儿能获得资助?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也无法执行你的活动计划。

我曾有一个比较学术的学生,喜欢化学,热爱实验。他设计了一个科研计划,想检验常见食品中某种有害微量元素的含量。为了精确地测量出结果,他托父亲的老同学在中科院借用了一个实验室进行了自己的研究,还得到了科学家的点拨,并最终发表出一篇含金量极高的论文。这样懂得使用资源的学生最终得到藤校录取通知书也是一点都不意外的。

第五

延伸活动持续性和拓展性:市面上现在有很多竞赛和现成的活动可以参加,你可以花很多时间和钱做这些事儿,也似乎很有社会意义,但是必须考虑到你的活动的整体性。如果各类活动你都参加,但是似乎活动之间没有什么关联性,难听一点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每个活动都做个几个星期就结束了,那必然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意义。你必须考虑自己创新,把一个活动做精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能否延伸出其他的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有过一位学生喜爱制作视频,还自学了动画制作,不仅使用这个技术在学校社团里做动画故事,还帮助班级和学校做社会宣传,甚至应邀去市级电视台做高中生栏目。高中三年里他持续使用同一种技能在多个平台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不仅影响力越来越大,还找到了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

作为顾问,我们也一直使用这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提供身边的资源,动用我们自己的人脉,帮助学生完成计划。能够和学生一起打造有意义的活动,是我们这行的pride and jo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高校不看重的活动

当然,现在围绕着留学行业的各种衍生产业也越来越多,有些很有意义,但很多没有价值。美国高校对这些产品的出现是了解的。下面就列举一些不被看重的活动:

随大溜的志愿者活动

很多学校会有这种社区志愿者活动。你去参与是没错,但是不管是设计还是执行都没有你自己的创意,你甚至都觉得是一种浪费时间。

肤浅的活动

不需要你自己动脑筋,只需要你去坐坐,听听别人讲话,或许花点钱买个纪念品什么的。没有真正的投入就不算有价值的活动。

不是真心喜爱的活动

前面说过一个关键词,passion。你对自己的活动没有任何激情就不可能做出什么成果,更别提对他人有影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期夏令营类型活动

短期“夏令营”类型活动:市面上有太多“游学”、“夏校”。只有少数是值得参加的,而从时间投入方面一般都是短暂的,缺乏持续性和拓展性。要慎重考虑。

花钱就能参加的活动

和夏令营很相似,有些活动只要你花钱就可以报名参加,他们会带你去参观各种景点,甚至还有shopping trip,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在此声明,我们并非叫你完全杜绝这样的活动,而是要搞清楚从这些活动中能否找到有价值的地方演变成自己的想法,延伸出有意义的活动。

小结

这篇文章主要是干货,但事实上仍是概念性导向性的内容为主,让考虑美本的同学们和家长们对活动有一个新认识,并初步了解打造活动的过程。还有很多相关的话题,比如具体的活动策划和申请中活动的呈现,在此就先不讨论了。如有问题,可以和我们联系。为了打造独特的高价值活动,还是需要我们坐下来一对一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