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春天一向多雨,今年下得跟端午“龙舟水”、七月台风无缝对接,春天拖得特别长。这种天气里读书,难免水分太多,多年前读大开本的《书城》杂志,记得一句话说,生活中有无数次想要逃到书里去。这句话特别适合这个夏天。

《苦雨斋背后的故事:孙氏偶记》,孙旭升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年6月版,39.5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附录部分《童年的碎片》,谈童年的各种物事,虽琐碎而令人不倦,其文风兴趣,颇近知堂。作者撰写的“苦雨斋背后的故事”,其实类似于“知堂书信笺释”,他对知堂及其著作的理解也很深透,“本来还想写一篇《读苦雨斋儿童杂事诗72首偶记》,但是找出长沙钟叔河先生送给我的《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来看,觉得钟先生的笺释已很完备”。在关于知堂的书信研究中,此书自有价值。

《父亲的声音》,朱传荣著,中华书局2018年9月版,56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在纪念故宫老员工冯华(《故宫日历》就是他编辑的)的文章里提到父亲的嘱咐:“中国的文言到了清代,最接近口语,明白易懂,但又保持了用词用字的雅驯,绝对不是口语,是今天的人最容易学的。做文字工作的人,首先要让自己的文字不丑,再说别的。”本书关于自己家族、亲友父执众多,都是她用心结撰的人物,而下笔克制从容,又不止是文字上乘,我想,应该视作今人所写的一流散文。

《用庐忆旧》,陈方正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版,55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长期在香港中大任职,先后与李卓敏、马临、高锟三任校长有交道,特别是后来主掌中国文化研究所,办《二十一世纪》杂志,结交都是海内外文化教育界人士,与这三十年的中国学术文化生态都有关系。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的经历中多有珍贵的材料。他写父亲陈克文的《时代洪流一书生》自不必说,香港著名学者梁其姿是他的外甥女。他高中上的圣保罗中学,教英文的赖恬昌,是晚清太史、增城赖际熙的儿子;教历史的黄维琩,以前只知是位书法家,陈方正说他学问好、有幽默感。1958年他考上哈佛主攻物理,仍未放弃文科教育,记录了很多细节:“五六十年代的剑桥委实是个迷人的地方。同学曾邀我到离宿舍不远的地窖酒吧去听民歌,说那位歌手非常之动人有韵味,但我没有放在心上,错过了认识成名之前的钟拜丝(Joan Baez)的机会。”(页58)

陈方正因为亲历香港中大、新亚书院的合并,因此知道“英时兄身处风口浪尖上,饱受攻击和中伤,更被诬为出卖新亚”,“小组工作结束后,大家到尖沙咀某饭馆聚餐……散席后英时兄感触不能自已,竟然坐在楼梯口失声痛哭起来,大家相对黯然”(页176)。关于两校合并的风风雨雨,陈方正亲历此事,远较世间传说可信。他为纪念香港中大校长李卓敏的《大刀阔斧的开创者》,读来令人感慨,他真是写出了一位气度恢弘的英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方正是物理学科班出身,文章有思辨、理性的特点,不像有些理科生一旦爱好文学,便浓得化不开。他的闲笔也写得很好。《浪游记快》记他1968年到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进修,某天下午喝茶时看报得知,三岛由纪夫和同党策动政变,失败剖腹自杀。这种记忆历史的方式,还出现在他游英国牛津时,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上,在收音机中听到四人帮被捕的消息。虽然书中记述旅行、访学的经历都比较拉杂,但是这篇文章里的行程颇见文笔之佳。比如关于牛津见闻的两页(页162-163),似乎抵得上蒋彝的一本《牛津画记》。也许是我的偏见。

因为身份特殊,陈方正与学界大佬也多有往还,他记下了与余英时、何炳棣、杨振宁、李政道等人的交往——如杨李之争,他有专业的知识背景,故不能仅仅以交往视之。他对历史学家何炳棣的尊敬溢于言表,书中有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是悼文,极尽理解和推重之意。但我觉得,书中最精彩的是对这些学界大佬的比较,《玉山高并两峰寒》是写余英时与杨振宁,而在为杨振宁八十华诞所写的祝词《杨振宁的世界:在物理与对称之外》一文中,重点揭示杨氏的心路历程,“在创造这思想奇迹之后(按,指对称决定相互作用理论),为弥合他世界、他生命中的巨大裂痕,杨教授竟然还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作同样尝试。这是不能凭智力,而更须凭愿力的事业……”评价极为允当。这样的文章,只有他这样有专业领域知识、有海外背景、长期关注中国文化生态的人才能写得出。

《无乐之词》,(美)菲利普·格拉斯著,龚天鹏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版,68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读过《无乐之词》的读者,应该会承认,菲利普·格拉斯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人,勤奋的人,身上充满了闪光点和故事的人。他就是那个陪衬帅气的鲍勃·威尔逊的“菲尔·格拉斯”。

格拉斯从小就与音乐结缘。他父亲有一档唱片店,十二岁他便开始在店里值班。先是考上芝加哥大学(他喜欢的作家索尔·贝娄任教于该校),通过他的视角,可以看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爵士乐情形。当然还有很多现代音乐大师的身影。接下来,他在纽约茱莉亚学院就读。当他六十年代抵达巴黎,除了他著名的老师纳迪亚·布朗热,他又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法国电影“新浪潮”,还认识了贝克特等人。他对文学充满兴趣和热情,战后所有时兴的作家,布莱希特、黑塞、热内、凯鲁亚克、金斯堡(是他给金斯堡送终的)……他都读了。而且你还会感到“为什么有趣的人都被他遇上了?!”他与第二任妻子、装帧艺术家坎蒂·吉尔尼根的相遇和死别,也是一个传奇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少有艺术家——特别是本身并不从事文字工作的艺术家——能有菲利普·格拉斯这样清晰的回忆,丰富的细节,戏剧性的人生节点。特别是那一段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的人生轨迹——但是你要认为他仅仅拜时代所赐、走了狗屎运,那就大错特错了,“有太多的东西摧毁一名艺术家,使他们把自己的大好才华浪费在不值当的东西上”,这话我们可以认为是事后诸葛亮,但“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严格定下了底线。首先我得有毅力每天工作长达十个钟头”,对这样的话,你则只有佩服,他当时不过是个大学生而已。他不仅与女友浪荡巴黎,还从欧洲进入亚洲,到达印度,在那里开始学习瑜伽。他后来的音乐生涯,其实蛮艰苦的,他开过的士,做过管道工,还是一双儿女的父亲,但是仍然坚持做前卫音乐,并且获得成功——读这本书的时候,每每被他不拘的思想、洒脱的处世方式,还有更重要的——行动力——所折服,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他除了为很多有名的电影配乐,还为多丽丝·莱辛改编歌剧,也改编过莱昂纳德·科恩的诗集《渴望之书》。但读他这本传记,你会承认,他的经历本身远远高于成功。

《椰壳碗外的人生》,(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徐德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版,49.8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英)克里斯托弗·希伯特著,孙力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7月版,88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面提及陈方正的游记《浪游记快》写到罗马时说:(在罗马的各种古迹、历史冲撞下)“然而,处处树荫和街角咖啡馆悠闲聊天的摩登男女却轻松快活无比,对周围一切视若无睹,毫不在意。于是我明白了,意大利人处身历史之中,却活在当下,两者都无干涉,他们没有历史包袱的,否则早已透不过气来了。”克里斯托弗·希伯特正是写出了这种“身处历史之中,却活在当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