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卿美

1872年8月,30名幼童开始赴美国留学,赴美留学拉开序幕。

1875年8月,刘步蟾等人赴欧洲留学,赴欧留学也有了开端。

从此,清政府多次派出留学生走出国门,赴美国、赴欧洲,试图寻找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由此也标志着,中国近代留学开始起步。

同时期的晚清官派留学,走了两条道路,去美国与去欧洲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是留学生年龄的不同。先后四批赴美留学的120名留学生都是幼童,最大的15岁,最小的仅10岁,平均年龄只有12岁。而赴欧洲留学生都是成年人,平均年龄为20岁,最开始的四批留学生均是福州船政学堂与北洋水师学堂的学员。

年龄不同,选择的教育自然不同。留美幼童由于年龄小,学习以基础教育为主。在美国预计学习15年。出国前,他们在上海的留美预备学校已经接受了一年的中英文学习锻炼,但到了美国后,仍要从基础课程学习。比如为了尽快让他们掌握英文,特意安排他们住到美国人家里,与主人一起生活。不仅要学习英文,甚至还要学习中文,因为这些留学生太小,中文基础并不扎实,很多字还不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赴欧留学生的语言问题相对较轻,他们同样在国内接受了语言的专门训练。在出国前,他们在福州船政学堂就已经学习了英语、法语。20岁的年纪,中文基础扎实,基本价值观已经形成,外语也有一定的基础。

两者选修的课程也明显不同,留美幼童的科目以基本文化为主,如数学、生物、化学、天文。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专业的科目,如采矿、机械、土木工程等。留欧学生的学习则以专业的军事技能为主,如轮船驾驶、修理,造船,火药制造、枪炮与水雷使用,各种电气知识等。因此,留欧学生以理论与结合为主,预计学习时间3-5年,时间上,远远少于留美幼童。

留学幼童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美国人的家里与学校。在美国人的家里,学习英语及美国文化、礼仪。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而留欧学生的学习主要以实战为主。学习驾驶轮船,就要到地中海上去操练。比如后来的北洋海军高级将领刘步蟾与林泰曾都是学习军舰驾驶的,他们在英国海军学校学习了一年。学习造船的学生魏瀚和陈兆翱则直接去法国造船厂学习。后来成为翻译家、教育家的严复则进入英国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后来还有学习火药、土木工程,还有去德国的。

留学幼童相当于小学生或是初中生,学的还是基本知识。留欧学生则相当于大学生,开始专业深造。

在晚清时期,中国向外国大规模派出留学生则是世界瞩目的大事。两路留学生都得到了国际支持,美国人对赴美留学持积极欢迎的态度。早在1868年的《中美续增条约》中就规定,“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校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英法等国也同样如此,英国大使曾专门告知清政府,英国学校众多,随时欢迎来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路留学生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很多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化的奠基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非凡的成就。如第一批留美幼童的詹天佑,是中国第一代铁路工程师,还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等。留欧学生也同样如此,刘步蟾是北洋海军的右翼总兵、林泰曾是北洋海军的左翼总兵、镇远舰管带。事实上,北洋海军的大部分将领都来自留欧学生。严复还翻译了《天演论》等世界著名作品,成为一代知名思想家。

不过,遗憾的是,两路留学生都遭遇了半途而废,中途夭折的命运。

预计留学15年的留美幼童,于1881年遭清政府突然下令召回。理由是留学生常有违反、僭越大清祖制之举,如剪掉辫子、信仰基督教等。清政府担忧这些留学生长大成人后离心离德,根本无法为清政府服务,便强令召回,中断学业。容揆、谭耀勋2人拒绝回国,其余94人则分三批回国。回国后不断遭到冷落与批评,与原来风风光光被送出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清政府对留欧学生的态度一直不错,但后来适逢义和团祸乱华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忧外患的清政府遭遇财政危机,无法再为留欧学生拨款,赴欧留学失业被迫中止,所有留学生无奈回国。

由此可见,清政府对赴美与赴欧的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选派幼童赴美留学的目标并不清晰,比较含糊,只是以了解西方世界、学习美国文化、技术为主。而对于赴欧留学的目标则相对具体、明确,那就是学习世界最先进的军事技术,为建设世界强大的大清海军培养人才。

从时间上来说,赴美留学在前、赴欧留学在后,彼此相隔三年。从另一方面来讲,赴美留学承担着开路先锋的试验功能,而赴欧留学则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赴美留学的经验教训。

相比成年才赴欧的留学生,留美幼童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叛逆心理也更强。同样是召回,留美幼童敢于冒着杀头危险,拒绝回国。在留美幼童中,剪辫子、穿洋服,吃西餐、喝洋酒、泡洋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相反,留欧学生的国外生活就没有那么丰富,基本除了学习就是实习。

留欧学生回来后,都是按部就班地安排在船政领域,视野也比较狭窄。相反,留美幼童回来后,分布在各个领域,视野相对开阔,思维也比较活跃。留欧学生主要服务于大清海军,是大清体制的维护者,为国捐躯者很多。而留美幼童中,则出现了一些激烈的反叛者,甚至有人暗地里组成了“中华归主团”,提出要将中国全面基督化。有人还成了试图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党,如后来的容星桥与孙中山等人联系紧密,常参与各种革命策划。

与两路官派留学生一起,各种自费留学生也纷纷赴欧美、日本各国学习,如蔡元培就是自费去了德国。尤其是去日本留学,在清末达到顶峰,一度数万人的规模。

不过,悲催的是,相比欧美“和风细雨”的教育,留学日本就基本相当于培养革命党。说清王朝亡于留学生也不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