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鲁班,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木匠行业的祖师爷,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象征。在中国流传着许多他对建筑及木工等行业贡献的传说,他设计的工具及建造法则,被沿用至今,为中国建筑、运输、造船行业匠人们敬奉的先师,戏班亦奉鲁班为师。在中国各地都建有鲁班殿或者是鲁班庙。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和传说,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关于鲁班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班祖师爷

关于鲁班的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班造物

在重庆巫溪有两个地方,尖山镇和朝阳乡。传说鲁班和一位神仙打赌,在晚上将尖山和朝阳河里的一座山挑到云阳那边去,天亮之前到达,在鲁班将山挑到朝阳后,那位神仙见自己要输了,就装做公鸡叫,鲁班以为天亮了,便将两座山扔掉,一座在尖山,一座在朝阳。鲁班把扁担甩到横断崖,后来那里叫做横断山。到了近代,这里修公路要挖横断山的石头和土,无论怎么挖都挖不动,于是,人们就请当地的一个端公(端工又称神汉,一般指男性。主司捉鬼)来看是否碰到了鬼神,端公杀了几条狗进行了祭祀,这里的石头和土才能挖动。传说鲁班当年来到重庆巫溪的朝阳乡,看见有人将咸水那条河引到田坝去,他认为水改道会给当地百姓造成很大的损失,于是就将朝阳那一段用石头堵住了,石头堵住的地方被人们称做“朝溪观”。关于《鲁班书》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班书上下册

为鲁班所作,此书是我国古代一本关于土木建筑类的奇书,不要以为这是一本木匠书,就算是跟木工有关系,那关系也是超现实超自然的。全书分为上下册(真正的全本为上中下三册,中本为通灵之术,只流传于鲁班门嫡传,不外传而且真正会中册的人非常少,大多隐于世),上册讲的是木匠手艺之法,是鲁班智慧结晶;下册说的是护身害人之术以及一些医疗法术,又称鲁班术。这个下册历朝历代都被视为禁书,如果学的不当会祸及自身,就像痴迷武林秘籍一样,稍有不慎就会走火入魔。从古到今都有一个说法,这本书不能随便看,看后缺一门。缺一门什么意思呢?就是鳏、寡、孤、独、残任选一样,就是说看完以后,要么无后,要么无亲,要么残疾,孤独一生,连身边的亲人都会遭殃。为什么要缺一门呢?传说当年鲁班祖师爷,新婚不久就被征召到国都干活,因想念新婚妻子,遂做木鸢一只,可飞千里之外,与妻子相聚。身怀六甲的祖师娘好奇,趁师爷不备,偷骑木鸢,空中飞翔时,突然分娩,污血流出。木鸢受玷污,法力顿失,师娘从空中掉下,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一并摔死。知晓此事的鲁班祖师爷后悔不已,于是他施法于书,定下规矩,以后学《鲁班书》的人都要缺一门。另一种说法是《鲁班书》下册已经超出了自然的法则,其中记载的技艺学会以后,能够打造出具有生命的物体,像这样超出大自然能够承受的东西,大自然也必须做出反噬,学会了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残疾,或者孤老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鸢

至今,一些书中之法还在村中一些年老长者中流传使用,常见的有“铁围城”、“滑油令”等,滑油令就是让人无缘无故的摔跤,无论如何都站不稳。还有一些,如止血的“红孩儿”咒,化鱼刺的“化骨水”,等等。此书在古代工匠中的作用有以下两点,一是可以用于禳灾祈福,在工程建造中消除安全事故及奇异事件的发生;二是古代匠人地位低下,经常会有富豪恶霸拖欠工钱,对行业构成严重损害。书中的整人方法,有助于惩恶扬善,保护自身利益。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曾使用《鲁班书》中的续命术为自己延长寿命。诸葛亮擅长八卦奇门之术,熟知天文地理。诸葛亮掐指一算知自己命不久了,想以《鲁班书》中的续命术增寿12年,可惜被魏延破坏,导致续命失败;不过刘伯温却用此术成功的续命12年之久。王者荣耀中鲁班七号的原型和灵感就是来自于春秋战国《墨子·公输》文中,稳重记载鲁班与墨子两位大师相互演练器械攻防的故事。《抱朴子·辨问》 中赞其为“机械之圣”。。在重庆巫溪,当地有许多对《鲁班书》传说。本地人对《鲁班书》是这样描述的:上册主要记录如何帮助别人摆脱困境和苦难;下册是如何整治别人。其表现形式为符咒(当地人叫“字非”),施法者通过符咒来施展法术。巫溪当地民众一致认为,《鲁班书》的上下两册是不能够全部看完的,否则,这个人就将双目失明。由此可见,民众认为学过《鲁班书》的人都具有“超自然”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他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但这种“超自然”能力不一定为人所能驾驭, 当人无法驾驭时,这种“超自然”的能力就会减弱或者自身会受到惩罚。书中的法术的学成大概七七四十九天就可以掌握,当然,这样快速掌握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他们往往用下半生的运气或者是自身的健康作为条件。也不是说你学习之后不害人,你就不会有任何事情,其实从决定开始学习就要付出代价。关于《鲁班书》的传说代代相传,它为我们带来的价值是不可否定的,一些流传至今的传说我们已无从考证。不过民间一些超自然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凡人不知道的或者不能理解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只能说我们对这世界的了解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