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皮特.寇恩(Pete Cohen)提出的快乐公式,他认为:快乐=P+ (5×E)+(3×H),而正向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另一种快乐公式,他认为:快乐=设定点(50%)+ 生活环境(10%)+你做了什么事(40%)。想知道你的快乐程度吗?尝试算算看吧!

如果快乐有公式

阅读下列描述后,感觉一下这句话适合用来描述自己的程度,以 1~10 评分,1 表示「完全不是如此」,10 表示「完全如此」,数字越大,表示你越认同这句话。

( )1. 我是一个外向、活力充沛、有弹性且愿意改变的人。

( )2. 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观很正向,受到挫折后能快速恢复,而且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 )3. 回顾我的「健康、财务、安全感、选择自由与小区归属感」,我觉得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已被满足。

( )4. 生活中,我得到亲朋好友支持,能充分投入自己所做的事,满足自己的期望,参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

将上面四个分数,依据下面公式计算出 P、E、H 值:

P 值 = 第一题+第二题分数 =___

E 值 = 第三题分数 =___

H 值 = 第四题分数 =___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皮特.寇恩(Pete Cohen)提出的快乐公式,他认为:

快乐=P+ (5×E)+(3×H)

在这个公式里:

P=个人特质:泛指自己的价值观、适应能力与弹性。

E=生存环境:涵盖了身体健康、财务状况与友谊。

H=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自尊、期望、野心与幽默感。

计算出来的结果若在 80~100 分者,属高度快乐;60~79 分为还可以;40~59 分为差强人意;低于 39 分者,代表不太快乐。照这公式来看,你的快乐及格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你是否同意这样的公式。

正向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快乐公式不太一样,他认为:

快乐=设定点(50%)+ 生活环境(10%)+你做了什么事(40%)

在这个公式里:

设定点=先天基因遗传,这决定了我们大概 50% 的快乐。约有三成的人,生下来就比较容易快乐,另外三成的人偏悲观一点,剩下的人则没有特别偏向哪边。

生活环境=环境因素,指的是你住哪里、多有钱、从事什么工作等,决定了你 10% 的快乐(没错,只有 10%)。

你做了什么事=40% 的快乐取决于此。有将近一半的快乐,取决于我们替自己做了什么事。

我不是很确定这些快乐公式的真实性。好比,公式里头那些系数,为什么是 5 或 3,为什么是 40%、10%。不过,整合这些人提出的快乐公式后,里头同时提到了几个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天注定的部分

快不快乐确实有天注定的部分,像基因遗传、身体健康状况、人格气质等,这些因素不太是我们可以操控的。

研究人类个性的心理学家发现,几乎世上所有人的个性,都可以用五个指针高低的排列组合来区分。这五个特质的英文开头缩写刚好是 OCEAN,分别指的是:开放性(Openness)、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亲和性(Agreeableness)与神经质(Neuroticism)。

影响快乐最主要的两个人格指标,是外向性与神经质。最快乐的人通常是高度外向性、低度神经质,而最不快乐的人,完全反过来,通常是低度外向性、高度神经质。快乐与外向、神经质程度有关,而研究也发现,这两个特质很大一部分确实是由遗传决定的。

环境

快乐也跟环境有关,比方说你住哪里、你的生活质量和财务状况如何等。说实在地,环境其实也有一点天注定的成分,只是仍有机会透过后天努力而改善。

许多人这辈子花了非常多力气,希望藉由改善薪水、居住环境等方法来获得更多快乐。不过,如我们之前在探讨「金钱与快乐」时所提到的,环境改善确实能带来快乐,但是幅度很有限。环境改变带来的正向情绪,也容易随着时间而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做了什么事

快乐公式里最关键也振奋人心的,是「我们的选择」也会决定我们的快乐。

我们重视某些价值、重视自我实现,所以,我们采取对应的行动。这种快乐,是灵长脑所在意的,引导我们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地做出行动。这种快乐是满足感,是淡淡的喜悦,不容易因为适应而褪色。

另一个好消息是,根据我们目前对大脑的了解,大脑有着极佳的神经可塑性。大脑不是出生后就定型,而是会一直改变的。即便我们已经长大、变老,大脑都还是一直在改变。我们可以透过努力和持续练习,像捏陶土一样,把大脑形塑成我们想要的样子。那些我们常常做、常常练习、常常想的事,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大脑,让它变成习惯 2.0。当一件事做到不需要刻意费力时,它就变成了我们的「新天性」。

你阅读本书的同时,大脑就在变化,它正忙着建立某些新连结。不过,对大脑来说,比「知道」更有力的形塑,就是「行动」。心理学知识的最大敌人,就是「知易行难」。似乎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和借口,「不去」做那些我们觉得重要的事。

马克.吐温说,二十年后,你今天「没做的事」会比你「做过的事」更让你遗憾。那些你没采取的行动、错过的体验,会是人生最大的憾事。在一个关于后悔的研究中,参加研究的人被问:你过去一周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它是「做了某事后悔」,还是「没做某事而后悔」呢?

后悔分成两种。有 53% 的后悔是说,我后悔上个礼拜「做了」某件蠢事;有 47% 的后悔则是,后悔自己上个礼拜「没做」某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一阵子后,研究者再次联络了这些人,问问他们的后悔有没有一些转变。

因为自己「做了蠢事而后悔」的感觉,在几个月之后,变成另一种感觉了。这些人说,虽然当时感觉自己很蠢,但现在回想起来却很值得。做完蠢事之后,让自己想通了一些事,看清了自己的极限。许多人甚至一转后悔的感觉,因为当初自己付诸行动而感到自豪。

针对「没做的后悔」,研究者问:当时因为没有采取行动的后悔,现在感觉如何呢?几个月后,因为没做而耿耿于怀、不舒服的比例,从一开始的 47% 暴增到 84%。

去做吧!即便失败了,我们还是可以学到东西。没做的遗憾,会随着时间越变越大。没做的结果是「无限」的,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个结果是什么,你可能会带着它一辈子。做了但失败,这个结果是「有限」的。五年后的你,可能不会觉得这有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快乐的人几乎都在「做事情」,而不是一直在「想事情」。因为,快乐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