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在战争场面、人物塑造以及道具配设上相比同题材的许多电影而言,堪称优秀,甚至已经能够达到当时电影拍摄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比前苏联在二战结束后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拍摄的许多卫国战争电影,这部电影更是显得难能可贵,因为它并没有站在歌功颂德的角度去塑造和表现所谓的英雄人物,而是另辟蹊径去让人们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对人物的塑造上,电影更是生动而又细腻,没有像苏联官方电影作品一样充满脸谱化的塑造和理想化的想象。

但是,影片在展现战争残酷的同时,又竭力站在西方国家的立场上对卫国战争,这场体现着前苏联,乃至今天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战争进行批判。

这就使得这部电影除了沿用真实的历史背景和有原型的历史人物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失真的,甚至是不客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前不久那部大火的电视剧《切尔诺贝利》,同样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历史话题,同样是与苏联有所关系。你要说历史上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与苏联长期以来的体制问题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是,但是你要说事故发生的原因全是因为体制未免有些简单化与戏剧化。

然后电视剧还把事故发生之后苏联尽全国之力的及时救援硬生生的演成了整个体制欺上瞒下、化大为小的闹剧,这就更加使得这部剧的制作意图显得别有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首先所需要做到和克服的便是站在一个较为客观的角度进行叙事,即一种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表现下的叙事手法。

在这样的叙事中,我们得以一窥战争的本来面貌,逐渐明白和领悟为什么很多亲历者们都会说,战争之中的敌我双方从交战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战争中并没有绝对的胜利,无论胜利还是失败,在所难免的牺牲与逝去都会成为所有参战国人民和政府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兵临城下》开头,我们看到电影虽然没有同往常苏联所拍摄的众多官方二战题材电影一样采用模版化、套路化的叙事,却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在西方对前苏联及共产主义传统敌对价值观念承载下的戏剧性演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阵敌军战机的扫射,运兵船上的士兵就会因为受不了而选择跳船?而负责政治工作的士兵就会对着这些士兵一阵开枪?刚刚来到战场的士兵们只能两个人用一把枪?面对敌人精心布置好的阵地,前线指挥官们不经思考就让一堆士兵直接来一波“万岁冲锋”?当看到一波波攻击下依然无法挺近敌人阵地,后面士兵理智选择撤退,却被后方督战的人用机枪一阵扫射?视察前线的赫鲁晓夫因为前线将军的作战指挥不利就可以把人赐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真实的历史却是与之大相径庭的,首先是男主瓦西里,电影中的他是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下层农民,而历史上的瓦西里虽然的确是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可年轻时也曾就读于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建筑技术学院。

此后他的身份标签更是还有海军士兵、部队财务文书、步枪列兵、狙击手。可为了使主人公的形象与电影想展现的农民阶级更贴近,瓦西里被重新演绎。影片中对于斯大林格勒中的苏军士兵严重缺乏弹药的情节表现,则更是夸张和离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沙俄,这样的情况出现倒是不足为奇,但是这是40年代的苏联,一个基本实现了现代工业化的国家(不说生产坦克、装甲车这一类重工业,至少在生产普通枪械上是完全没有压力的)。

即便在战争前期,苏联兵败如山倒,但是它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和后勤保障能力,依然存在,并且最终成为苏联得以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再有就是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的历史记录,当时负责进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是苏联当时的精锐部队,他们当时的战斗力和应对能力显然不至于像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

在整个二战时期的苏联战场上,虽然在战场上督战并且处决士兵的例子并不是没有,但是在作为二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之中,精锐部队的前线指挥官们绝对不会像电影中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对撤退的士兵予以枪决扫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最可笑的地方在于,对赫鲁晓夫这个人物的塑造。

比如在战场上对前线指挥官赐死,且不说现实中的赫鲁晓夫这样做是否能够达到掌控兵权的目的,就是前线那些血气方刚的将军们是否会同意他这样做是一个问题。

在敌对双方你死我活的时候,对前线大将进行如此处置,难保不会发生士兵哗变。另外对于前线将军的处置又怎么可能如此随意的由一个人决定呢?

随着电影故事的不断进展,我们可以看到苏联这个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强力盟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上,和作为敌对方的德国法西斯相比显得别无二致。

他们的身上都带着浓烈的集权主义和强权压迫的影子,都有着各自偏执的领袖崇拜情节,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互相敌对的他们居然都能够编出同样的理论来针对对方。那一副巨大的斯大林画像和德军口中时时刻刻都挂着的元首万岁就是对此最好的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将苏联和德国间的这场残酷战争表现的更具有戏剧性,影片还通过狙击组老兵之口,将苏联与德国那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蜜月期作为又一个讽刺点铺排而出,两个国家既然为为了各自的利益可以相互摈弃仇恨,携手共建,那么同样可以拉下脸来,说翻脸就翻脸。

电影自以为巧妙地表现出了苏联这场看似正义实则不然的战争现实,可是却没有考虑到同样作为德国敌人的英国、法国和美国曾经也和苏联有着亲密无间的盟友关系。这样来看,电影对法西斯德国与苏联讽刺就显得毫无价值,倒像是对欧美国家自身的讽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切尔诺贝利》中,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为什么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被主创方大肆渲染成了苏联从上到下整个体制的弊端和官员的无能,然而在整个事故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无数官兵在面对灾难时候的肺腑之言与补救行动却丝毫没有在电视剧中有所提及(除了舍身救国却始终遭受着不公待遇的两个男主)。

我们可以理解苏联官方拍摄相关题材影视作品时可能会完全站在正面的角度,并且对真实的情况有所美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同样可以理解对于同一个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站在不同的视角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但是如果是站在一个有失公正的角度,一味将对方的黑暗与不公进行所谓的揭露与剖析,却忽略自身曾经在这些重大而又残酷的历史事件中扮演过更令人不耻的角色,那么这样的影视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二战前期,在苏联军民遭遇德国突然袭击之后浴血奋战、不断牺牲的同时,英国、法国与美国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英国与法国一味地纵容德国侵略周边邻国,奉行绥靖政策。后面不得不宣战时,更是毫无大国风范,宣而不战,被动的躲在马奇诺防线背后,坐山观虎斗。以至于他们在整个二战前期所实现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也不过就是敦刻尔克的大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切尔诺贝利事件吧,我们不可否认这个事件中暴露了苏联整个体制内部的许多问题,但是以英法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又真的是圣母吗?在整部电视剧中,完全没有提及在1986年的国际原子能会议上,以英、法、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强烈要求苏联隐藏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真实情况,以免本国的核电工业因此受到民众反对和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兵临城下》中,那个对瓦西里充满嫉妒、基本可以说是个伪君子的政治指导员最后满怀着一腔忧郁和悲痛地说出了:

“我们努力去创造平等世界,希望大家不用嫉妒别人……可是人总是会有令人妒忌的东西,一个微笑,一份友谊。在这世上,即便是苏联的世界,也总是会有贫有富…富于天赋,贫于天赋,富于爱情,贫于爱情……”

这段话堪称是这部电影对前苏联所有讽刺中的“致命一击”,然而用求之不得的爱情来反衬和凸显所谓的人性思考与空妄的社会理想,乍一看还像那么回事,但是仔细思考会发现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带有强烈意识形态偏见的电影情节加上西方式的浪漫爱情故事就汇集成了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部《兵临城下》,如果不是因为电影出彩的战争场面,惊心动魄的狙击对决以及流畅的叙事节奏,很难想象这部电影最终将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一个关乎千万生死的事故,即便其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与抉择,即便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这些情节都曾经或多或少真实的发生过,也不应该被如此恶意、偏颇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