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路·天水文|冀城晨光

又是一个金秋,天空中飘荡着阵阵清爽,夹杂着丝丝果香,这,就是天水的味道。

仲秋时节,得空去一趟天水,乘着秋色看看这座小城。

从甘谷发出的班车并没有过大像山隧道,而是径直地驶向了南山公园,这让我很惊讶,难道是要走马耳湾的旧道?我的心绷紧了,紧张,期待,还有不安,思绪万千中汽车已经在山路上飞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条路修整一新,宽阔平整,车子仿佛行驶在塑胶跑道上一样平稳,舒适得好像坐上了高铁。我还沉浸在往昔的对比中,车子不觉已经拐过了几道弯,我的脑海却转不过弯了,只有赞叹!

距离上次走这条路,已经过去了十年,自从天定高速开通后,这条山路就被废弃了。十年前,这条50公里的国道,连通了甘谷和天水,连接着家和学校,连着我的梦想。

那年九月,我十八岁,要去天水上学,正是从这条山路过去的。

还记得那个清晨,二叔开车早早地来到我家,奶奶也来送我,为我壮行。二叔把我带到了县城南街二幼附近,让我和父亲吃了早餐,等两位同行的叔叔。正是那天,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为家乡做事的。

当车驶向山路时,这条蜿蜒崎岖的路,转得我晕头转向,车上五个人虽然有点挤,但不时地谈笑风生,也冲淡了我离家的忧愁。一路上,王叔介绍着沿途的风光与村落,马耳湾、东二十铺、东三十铺、松树湾、关子镇。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这里的熟知,也感受到了一路上涌动着的历史文化气息。好几次,我看到田地里堆起来的田禾垜子,仿佛是蜀军的军营。这条路就是诸葛亮进兵冀县的路,也是收姜维的路。

还沉浸在回忆中,已经到了关子镇。参照第一次看到关子镇的情形,我拍一下了一张照片,关子镇日新月异,远去的只是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子镇有条河,即藉河,天水人读xi河。这条河发源于甘谷瘦驴岭,上游称为乌龙河。天水境内称为藉河。《水经注》曰:

水出西山,百涧声流,总成一川,东历当亭川,即当亭县洽也。左则当亭水,右则曾席水注之。

水出西山,即甘谷古坡一带。当亭川即关子镇,北侧有当亭水,是从甘谷流至关子镇,汇入藉水。此处曾为当亭县治所在。

从关子镇开始,汽车从福兰公路回到天定高速上,也就看不到当年的老路了。于是,我对着藉河看了一下对岸。还是那葱郁的果园,还有那淳朴的民风,这里曾是蜀军抢收麦子的地方,也是元明清驿路所在,至今沿途还有好多棵元代的国槐屹立在路旁,诉说着昔日的丝路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汽车就到了市区,我看到藉河对面的母校,却没有停留,我知道恩师们依旧在孜孜不倦地哺育新人,也知道对面承载着青春的故事和母校的记忆,暂时,就让往事封存在母校的围墙中,此刻我的内心已经无法承受太多,因为母校是一座高峻的山,一条绵长的河。

到处是耸立的高楼大厦,这和全国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找到几个熟悉的地点,才能感受真实的天水,她的现在和曾经。光明巷就是隐藏在都市中的小巷子,在这里能感受到真正的天水民风,天水味道。馨香四溢的各色水果,天水风味的各种小吃,正宗地道的天水方言,构成了一条天水民俗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了光明巷,往北走,就来到了胡氏民居——南北宅子。

北宅子位于秦州区中心广场东,民主路北,是明万历太常寺少卿署正卿胡忻的府第,建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宅子位于北宅子马路对面,是胡忻之父胡来缙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所建,为中国传统四合院形式建筑群,为天水民间的代表作。

南北宅子完整地保存了天水传统院落建筑,被誉为“天水大宅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北宅子往东,有一座古建筑院落,即陇南书院。陇南书院,前身是“文昌书院”,清代巩秦阶分巡道立书院,旧址在岷州(甘肃岷县),同治三年(1864年)毁于兵燹。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改名“陇南书院”,后迁往天水市秦州区,成为清代陇东南最高学府,见证了封建科学制度最后的荣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陇南书院往东,就到了天水市群众艺术馆,一座深居闹市的院落,碧瓦朱檐,雕梁绣柱;丹楹刻桷,金碧辉煌。在现代建筑的掩映中,坚守一处宁静,守护一份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院中信步,偶遇天水笑星王海生老师,我问:“是王老师吗?”

“我是王老师”他笑着说。

“我拍个照!”

“好的”

慌乱中我拍了一张王老师热情的笑脸,透露着天水人的质朴与纯善,何尝不是这片热土上深厚文化积淀的反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天水之行很匆忙,没来得及去看看母校,看看恩师。却又是这样一次机缘,让我又走了一回十几年前的路,或许,这是有意的安排,让我找到出发的理由。只是,这次让我彻底明白,岁月最是匆匆,山路弯弯云归处,往来不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