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玉,大概我们脑子里首先闪现出来的就是一位英俊高大又极儒雅的美男子,之后又会想到他于《高唐赋》中提及的向楚王自荐枕席,又兼可朝云暮雨的绝色巫山神女;又或者《登徒子好色赋》中他那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的邻家之女。

宋玉的英俊儒雅让邻家之女登墙偷窥了他3年,所以我们很容易就会对他的容貌产生期待,却常忽略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传说宋玉是屈原的学生,《文心雕龙》中刘勰将2人的作品并称,虽有过誉之嫌,但也可见宋玉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今天要介绍的是宋玉一首长篇抒情诗《九辩》,但由于全文超过250句,所以不会全部抄录,而且今天主要就是摘录其中的悲秋诗句部分。《九辩》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标题所说不熟悉乃是指大家只闻其名,却对其中的内容不大熟悉。

战国·宋玉·楚辞·九辩·部分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由于这首《九辩》生僻字极多,并且又极长,所以如今一般很难会有人愿意对此作一个较为详细的解读,因为那到底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也是同样的想法。不过今天只是说“悲秋”,这就相对简单多了。

上面摘录的部分为全诗第1段的开头6句。憭栗,悲凉;泬(音:穴)寥,空旷萧条意;寂寥,原文为异体字,虚静貌;收潦,意指大水退去。本诗通过咏秋而表达的真实意图是诗中提及的“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不去探究,但说秋意。

开篇大意说,秋天的气氛真是让人感觉悲凉啊,萧瑟的秋风所过之处将草木不停摇落又逐渐衰败凋零。这样的伤感悲凉就如人将要出门远行,即便你跟随着登山临水,最后又不得不分离的感觉。秋高气爽之时这里显得尤为空旷萧条,那雨季暴涨的大水此时已经退去,河水显得很是清澈。

果然这逐句注解古诗实在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即便穷极我有限的脑力,也无法有效地将诗中的意境很好地表现出来,而实际上也许稍有古文基础的朋友,在了解那几个生僻字词的注解之后,多半已经能够很好地从原诗中品味出秋日的悲凉意境。

宋玉有数篇作品作者存疑,但这一篇《九辩》应是毫无疑问出自宋玉之手。而且这开篇的诗句是我们已知的悲秋诗的开山之作,因此宋玉也被后人誉为悲秋诗人的鼻祖。晚他近1000年的杜甫在其《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中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可知其对宋玉的推崇。

战国·宋玉·楚辞·九辩·部分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

这是在宋玉抒发了一阵自身失意与不平的感慨之情后,又再次将这肃杀秋意拿出来描绘,似乎正是想借此与此时的自身境遇相比照。奄,快速意;离披,枝叶疏落状;芳蔼,芳菲繁盛;萎约,枯萎;申,增加意。

本段开头2句说,虽然一年有四季,但我就只对这寒冷的秋天感到悲凉。随后的8句就相当于解释他为什么会独独对这寒秋感到悲凉,按说冬天风雪漫天的景象更让人感觉可怕。

他解释道,(之所以会有悲凉的感觉,是因为)等到白露落下,百草枯黄,那梧桐、楸树很快就枝叶凋落,白天开始变得渐渐短暂,而黑夜开始逐渐变得漫长;那百花齐放的热闹景象已经没有了,只剩下那日渐枯萎的花草散发出悲伤与哀愁的叹息。秋天的景象就如同先以降下白露作为预示,而在此之后又会降下寒霜以告知冬日来临。

今天摘录的前后2段描绘秋天的诗句,正是宋玉唱出的史上首次悲秋之音,从此才有了这一题材的作品在后世的大量涌现。实际上这2段中,第1段是宋玉作为总揽全文意旨,而写下的深秋之时给人的一个直观感受,以便将此后要说的自身境遇与此正好形成完美比照;第2段则是借说明自己为何对秋天独独感到悲凉,将秋天的诸多景象呈现到人们面前,以此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悲伤情感。

关于他的伤时感怀我们今天只提及伤时,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有兴趣的朋友倒不妨细细品读完整诗篇。而我们仅从今日介绍的这些诗句,加上文中提及宋玉境遇的一些说明,可知他似乎较为在意个人方面的抱负施展,实际上主要还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屈原相比,屈原的家国情怀让人更为动容,从这方面来说,屈原的格局显然要强于宋玉——即便后世连李白等人都将屈宋并称,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但是,仅从悲秋这一小小领域来说,宋玉被称“悲秋派”鼻祖依然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