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比较火的电视剧《风筝》,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该剧以潜伏于军统内部的共产党员“风筝”的人生与情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共产党情报员坚守信仰的故事。《风筝》改变了谍战剧中正面角色的设定和敌人的脸谱化形象,该剧对解放战争时期隐蔽战线那段斗争史的还原,真实、唯物,体现了地下工作的牺牲与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间谍圈里,双重间谍乃至三重间谍都颇为常见,但同时为五家客户做事的间谍恐怕在这个世界上属于独一份了。民国期间,一位特工,以一人之身,肩负五重身份,我党情报员身份之外,还有中统、军统、侵华日军以及青红帮身份。这样的高难度级别特工,举世罕见。

他的名字叫做袁殊,原名袁学易、学艺,又名军光,化名曾达斋。笔名碧泉。著有《袁殊文集》。是电视剧《记忆之城》中朱今墨的原型。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袁学易改名袁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1年4月,袁殊(袁学易)诞生在湖北蕲春一户没落的官宦人家。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袁殊做过记者、编辑,写过剧本、办过报刊杂志,做过社长,并且都做的很出色。袁殊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报告文学”这一概念,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杰出的贡献。

在中共情报史上,先有新闻记者身份,后从事情报工作,而不是先从事情报工作,再以新闻记者面貌出现,袁殊可算是第一人。蕲春县文化馆副馆长郑伯成指出:我军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五重谍报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如今,我们只要提及潘汉年,必提袁殊,因为抗战时期潘汉年所获得的大量情报直接出自袁殊之手。袁殊在建国后常常对人说,我们好像是串戏,在幕后指挥的潘汉年、王子春,在台上表演的是我。

从1931年10月到1945年10月,袁殊以多重身份从事中共地下情报工作长达14年之久。袁殊的多重身份大致分为五面:即中共特别党员、渝方国民政府(中统与军统)、日方岩井机关、宁方(汪伪政权)和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

1931年10月,年仅20岁的袁殊经潘汉年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立即转入了特科,参加中共情报系统的工作,由此逐渐褪去左的色彩,成为灰色人物。

1932年春,袁殊经由表兄贾伯涛(黄埔一期生)的介绍,见到上海市社会局长、中统头子吴醒亚,成功打入中统内部

1933年,利用记者身份出席南京政府的记者招待会,了解与结识许多人并且认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成功打入日方情报机构。

1937年4月,为了加强自身的保护色,开拓情报来源,袁殊加入了青洪帮,成为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师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抗日战争爆发后,戴笠一时找不到熟悉日本问题、又有相当的日本关系的人,杜月笙推荐了袁殊,戴笠亲自上门拜访。于是,袁殊摇身一变又成了军统上海区国际情报组主要成员,不久便因“工作出色”升任情报组组长、第三站站长。

军统,加上中统、青红帮、日伪,以及货真价实的中共秘密身份,则是五重身份了。这在中国情报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最多面的间谍了。

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袁殊置生死于度外,深入日军阵地侦察,把这些军事情报统统提供给了潘汉年,部分情报也在经过选择之后交给了戴笠,

在国共合作期间,获取大量日本情报,并选择行的给予汇报给国民党,维护民族大义。

袁殊还亲自救出鲁迅夫人许广平,掩护潘汉年、范长江、邹韬奋等进入根据地;同样由于袁殊的情报及时,栗裕部队迅速跳出了日伪合围的“篱笆墙”。

虽然袁殊有着五重间谍身份,但是他主要还是为我党提供情报工作。担任日伪职务期间,没有做一件危害人民的事,而是尽量保护和营救被俘的抗日干部。这与他的天才班智商分不开关系。

袁殊一身除了间谍身份,在其他领域也有杰出贡献,新闻学上提出报告文学第一人,创办《文艺新闻》周刊,表了《记者道》、《现代新闻学》等作品与译著新闻界前辈任白涛说,‘他给1931年的中国新闻界造了不少新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殊文笔甚健,诗文俱佳,著述颇丰,且翻译了大量日文书籍,许多学者认为,他如果不改行,必然不弱于同时代的著名作家。

在狱中,他通读了《资本论》、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翻译了大量日文书籍,写下史料性传记《大流氓杜月笙》,并且仍然关注着党的情报事业,写了近8万字的《南窗杂记》,总结敌后情报工作经验。直到1982年平反后,还写了不少文章。他一生留下的文字近千万字

还有学者考究出他与张爱玲有关系,是张爱玲背后的男人

解放后,袁殊被组织安排到李克农的情报部门,担任中央军委联络部副处长、中央情报总署亚洲司司长等职。文革期间身陷囹圄,晚年被平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年,袁殊病重,大半生的多重身份扮演,晚年精神也极为紊乱,时常号唃大哭。被誉为“东方佐尔格”,他的人生经历扑朔迷离,时至今日,很多我们也都不曾了解,道航太深,令世人无法看透。但在人类反法西斯历史斗争中,留下了永远的丰碑。

1987年11月26日,病逝于北京,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