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梦,神秘而虚幻,凡梦中一切,不可捉摸,不可控制!神秘莫测的梦境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不同的梦境是否又在向人类预示着什么呢?

《说文解字》中将梦解释为“寐而有觉者”,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梦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继续”,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提出“梦是一种受压抑的愿望经过变形的满足”。

对于梦的解释,从古至今莫衷一是。即便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吧,人类对梦的形成机理也仍然只存在一个模糊的认识。梦,依然不可捉摸,无法控制!

要说世界上最早对梦进行研究的国家,中国绝对位列其一。有关“梦”的记载不绝于史书,据统计,二十五史中合计有800余个“梦”的记载,这在为严肃的历史平添几许神秘和浪漫的同时,也形成了华夏文明中一道靓丽独特的“梦”之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公解梦

一、“历史第一梦”究竟应花落谁家?

①“两日相斗”梦因何无缘“历史第一梦”?

很多人认为《史记》中记载的“武丁梦傅说”是关于梦的较为可靠的最早记载,一向有“历史第一梦”的说法。其实早在《史记》之前,《吕氏春秋慎大览》中就记载有一个远早于商武丁的与夏桀有关的奇梦,具体原文如下:

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於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於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根据上述记载,在成汤伐夏之前,夏桀曾经做了一个“两日相斗,西日胜出”的奇梦,并将此梦讲于宠妃妺喜听,而妺喜则告诉了在夏邑做间谍的伊尹。伊尹听闻此梦后欣喜若狂,告知成汤征讨夏桀的时机已到。成汤于是不顾正在遭受的旱灾,毅然誓师出兵,并派大军迂回至夏邑西部突袭,东西两线夹击下,夏师不战自溃,夏朝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日相斗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是其上述记载与其它先秦典籍多有印证,唯独其中涉及的“两日相斗”梦一直缺少有力的佐证,这使得该梦的可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从而难以与《史记》中记载的“武丁梦傅说”竞争历史第一梦的殊荣。

②转机—来自于“清华简”的佐证!

2008年战国竹简“清华简”横空出世,其重现了《尚书》及类似典籍,使得学术史上一些长期争论的疑难问题得以解决,“两日相斗”梦也因此迎来了史上最有力的佐证。

清华简中的《尹至》篇同样记述了成汤灭夏的历程(原文略),大意如下:伊尹间夏回到亳地后,告诉成汤:“夏王只知宠爱琬、琰二女,丝毫不关心民间疾苦,因此夏民皆愿与之偕亡(余及汝偕亡)。不过现在夏邑天空出现了两个异兆,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但是东兆不彰,因此夏民们也无可奈何(夏有祥,在西在东,见章於天,……,曷今东祥不章?|祥,异兆之意,文中显然是吉兆而非凶兆)。”成汤问:“那现在适合伐夏么?”伊尹回答:“正在其时。”于是成汤派军队绕道夏邑西部进攻(自西剪西邑),并下令对夏人斩尽杀绝(帝曰:“一勿遗。”),夏朝遂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简

可见,《尹至》与《吕氏春秋》的记载高度吻合,同样描述了“天空中出现了东西两个异兆,并且东兆不如西兆”的天象。只不过《尹至》直接以本义“祥”来(异兆)称呼,而《吕氏春秋》则认为异兆是两个太阳。

《尹至》为《尚书》体裁,李学勤先生判断其与《尚书商书汤誓》相关,而《汤誓》中有“时日(这个太阳)曷丧,予及汝皆亡”的记载,其中的“予及汝皆亡”与《尹至》中的“余及汝偕亡”句式完全一致,可见两者相关程度之高。由此推断,《汤誓》中的“时日”与《尹至》中的“西祥”应当是对同一异兆的不同称呼,夏民众用其来喻指夏桀。即《尹至》中的“祥”应当是指太阳。

两日并出的天象在科学上被称为“假日”,只是一种巧合的光学现象,但在古代却是不折不扣的凶兆。正所谓天无二日,真实天象的“两日相斗”绝不会被民众和伊尹看作是夏朝的吉兆。反而是梦见二日并非凶兆预示,而且在上古时期,帝王祈梦占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常见的占卜活动。因此,虽然《尹至》中没有印证,但“两日相斗”来源于夏桀的祈梦的可能性非常大。

《尹至》是《尚书》类古文,属于“非常可靠”的信史。《吕氏春秋》中记载的“两日相斗”梦能与《尹至》的记载互相印证,其可靠性显然不言而喻。现在再言“历史第一梦”究竟应花落谁家?本人以为,夏桀的“两日相斗”梦应该当仁不让!

二、疑团重重的成汤伐夏!

过去的学者在研究成汤伐夏的历史时一般对“两日相斗”梦采取忽视的态度,不太认可该梦的存在以及成汤采取的迂回突袭战略是为了顺应“西日胜东日”的梦兆,他们更倾向于将这一切都归功于伊尹的个人政治和军事才华,“上智为间”和“迂回突袭”的用间用兵方略也成功的将伊尹塑造为能与武圣吕尚并称的军事谋略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军的大迂回战略

诚然,伊尹的才华不可否认,但如果将“两日相斗”梦从成汤伐夏的历史中彻底摒弃,也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以下诸多疑问。

①伊尹是否是一个合格的间谍?

伊尹千辛万苦的去夏邑做间谍,然而行色匆匆的赶回亳邑,结果所带回的情报只是“夏朝民怨沸腾,民众恨不得与夏桀同归于尽”这种大路货色的情报,虽然确实可以从民心向背上分析伐桀的时机是否成熟,但显然成汤有多种渠道来获取这种民情类的情报,无需如此大费周章,《孙子兵法》中所盛赞的“上智为间”的优势又体现在何处呢?

②出兵时机的选择是否恰当?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农业的地位非常重要,打仗的时机一般也选择在避开农事的秋收之后,此时粮草入仓、秋高气爽,正适合出兵。如果因为出兵打仗而耽误了一年的收成,那显然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甚至会导致民怨沸腾。然而众多典籍的记载却显示成汤讨伐夏桀时商邑正在遭受旱灾,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出兵的好时机,甚至可以说是逆天时而动。

那么成汤为何执意在此时出兵呢?一句夏朝民怨沸腾,符合出兵时机,以及此时出兵是为了遵从与伊尹的盟约说法显然苍白无力。本人以为:必然有重要因素让成汤如此迫不及待并甘冒此巨大风险。

③妺喜真的与伊尹勾结叛夏?

《国语》、《竹书纪年》等典籍中均有夏桀宠妃妺喜与伊尹勾结叛夏的记载,《竹书》中甚至为妺喜叛夏寻找了合适的理由:夏桀得琬、琰二女后,妺喜失宠,被弃于洛地。

但是《竹书》的这种说法本身就不太靠谱,洛地远离夏都斟鄩,伊尹在夏都活动,如何与之勾结?并且从一被打入冷宫的女子身上又能探听到什么机密情报?另外,妺喜失宠仅有《竹书》这一孤证,其它典籍并无相关记载。甚至《天问》和《帝王世纪》等典籍中均有妺喜与夏桀一起被放逐的记载,这也与失宠说相悖,而且如果妺喜真的和伊尹相互勾结,为成汤伐夏立下了汗马功劳,成汤何至于此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桀与妺喜

妺喜与伊尹存在接触的具体事例仅有《吕氏春秋》记载的伊尹将夏桀的“两日相斗”梦告诉了伊尹,而伊尹据此判断伐夏的时机已到。很多学者以此作为妺喜勾结叛夏的佐证,认为是妺喜暗示伊尹伐夏的时机已到。

对此本人感到难以理解,妺喜之言难道不是在警告或规劝伊尹不要轻举妄动么?总之,妺喜是否叛夏疑点重重。

三、“两日相斗”梦所扮演的真正角色!

本人以为:既然在研究中剥离“两日相斗”梦会导致诸多疑问,而且随着《尹至》的面世,该梦的可靠性不再是问题,那么在成汤伐夏的历史研究中为何不系统的研究该梦所扮演的角色呢?也许能开出一片新天地。

①上古时期,靠“卜梦”来决定政治军事活动很正常!

根据《吕氏春秋》和《尹至》的记载,成汤采取迂回战略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顺应“西日胜东日”的梦兆。这种观点目前仍未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比如杜勇先生就认为“通过一个梦来决定战术原则,似乎也不靠谱。”

真的不靠谱么?本人想先谈一谈帝王之梦在上古时期究竟意味着什么。与后世不同,在上古时期,占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占卜活动,此时的帝王们把梦奉为神灵和祖先所给予的吉凶祸福的示兆,因此只要遇到大事,就会隆重地进行祈梦占卜。这一点在甲骨文上体现的非常明显,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卜辞中,“卜梦”的卜辞约有一百七十余条。而后续的周朝更是每年都要举行“聘王梦”的大典,以祈吉禳凶,保佑周人。

夏商时期占梦主要由地位崇高的巫觋们来进行,而周朝则设立有专门的占梦官,对梦的占卜也充满了天命式的神秘预言。基于对“巫”的崇拜(颛顼“绝地天通”后,帝王就是最大的巫教首领),上古民众乃至王公贵族对占梦所获得的预言深信不疑,并以此来决定政治军事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祈梦巫卜

以此观之,上古时期,以梦来决定战术原则是很正常的事。杜勇先生可能是受了后世占梦地位的影响才会认为不靠谱。春秋战国以后,对巫的崇拜逐渐衰落,占梦也逐渐在上层政治活动中被摒弃。随着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占卜进一步趋于理性和学术,以《周易》的卦辞爻辞为依据的占卜成为儒家正统,荒诞的巫觋占梦则被斥为下九流,最终转变为民间的一种世俗迷信活动。

②真相了!—夏桀炮制出“两日相斗”梦的原因。

当然,帝王占梦也不是无的放矢,其通常依据梦的“我知人不知”的特点来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比如“武丁梦傅说”就是为了选才,刘邦梦里斩白蛇是为了起事。那么夏桀炮制出“两日相斗”梦的目的是什么呢?答案显而易见!

夏桀之时,商族强势崛起,其勾连诸侯,行断供之举,反叛之心昭然若揭。夏桀虽然荒淫无道,但在征讨叛逆方面却从来没怂过,先后征伐过有施氏、有岷氏等诸侯,面对成汤的不臣之举,夏桀当然同样想尽起大军征讨。

然而此时夏王朝内部矛盾尖锐,民怨沸腾,贵族大臣亦离心离德;自少康之时起即归附夏王朝的诸夷也因夏朝实力的衰落而蠢蠢欲动,不再服从王命。这皆导致征讨商族的九夷之师难起。

为了震慑商族,重令诸夷归附,也为了安抚国内的民心士气,缓和矛盾,夏桀决定通过祈梦的方式来昭示“天命在夏”。他精心编织了“两日相斗,西日胜东日”的梦境,并通过巫卜的方式以“西日比夏,东日比商”,由此预言商族不祥。

③妺喜被后世误解的原因!

夏桀将此卜梦预言昭告天下,意图使诸夷归心,重起九夷之师,同时命宠妃妺喜专门召见商使伊尹(《竹书》记载“商使伊尹来朝”,可见伊尹在夏邑的公开身份是商使),以此来告诫成汤,“天命在夏”,老老实实的进贡!

可能有朋友会问,你说的不对吧,由王妃召见使者,这可能么?为何不是大臣召见?

其实我们不能将夏商时期的王妃等同于后世那些只能在深宫大院中上演“宫心计”的柔弱女子。从出土的甲骨文看,商朝的王妃们担任着重要职能,替君王治理一方,甚至领兵打仗。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夏比商更近于母系社会,理应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妇好

妺喜作为夏桀的元妃,应当也负责重要的职事,其出入朝堂并召见伊尹传达旨意,没毛病!当然也正因为后世难以理解这种情况,才会有妺喜勾结伊尹叛夏的传言。

四、“卜梦”是个技术活儿,玩不好容易被反杀!

利用“卜梦”来实现政治目的是个“技术活儿”,玩得好自然事半功倍,一旦出现疏漏,反而被对手利用,那么下场也会非常悲催。

①伊尹“上智为间”的真正价值所在!

夏桀的“两日相斗”梦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卜梦预言的是“西日胜东日”。夏在西、商在东,自然可以解释成夏胜商。但当商军出现在夏邑的西部时,那解释可就完全颠倒过来了。也就是说,根据卜梦预言,谁占据了西位,谁就能胜出,于是预言成了一个“抢位子”的游戏!

得益于其大巫的身份和卓越的军事才华,伊尹敏锐的发觉了这一缺陷(伊尹大巫的身份详见本人拙作名相伊尹出身奴隶?孟子对此说法嗤之以鼻,毛泽东一言透露其身份),他欣喜若狂,急匆匆的赶回亳邑,将这一喜讯告知成汤,并由此制定了迂回至夏邑西部的战略。

上古时期以占卜决定政治军事,伊尹以大巫之身亲自在夏邑做间谍,能够准确及时地收集并解读这些巫卜预言,从而及时的调整应对战略。这才是伊尹“上智为间”的真正价值所在,而一般的探子显然难以达到这种效果。

②一战定天下的机会值得赌上一切,旱灾算什么!

上古时期,“巫”是神灵的代言,民众对巫卜预言大多深信不疑。因此假以时日,夏桀真有可能据此笼络军心和诸夷,重起九夷之师伐商,毕竟此时夏商明面的实力仍然是夏占优势,其手下有昆吾(上古五霸之首)、顾、豕韦这样的铁杆联盟。

由此也可以理解成汤在收到此消息后为何会置旱灾于不顾而立即出兵。因为他需要打一个时间差,只要商军能成功地出现在夏邑的西部,那么将对夏军的士气形成致命的打击,士卒将会因为此预言而认为是“天亡夏”!这是个可遇不可求的一战定天下的机会,值得赌上一切,旱灾算什么!如果未能把握机会,让夏桀重起九夷之师,天下大势虽然可能不变,但无疑会拖入漫长的对峙和消耗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军突袭夏邑西部

结语

当因长途奔袭而衣衫褴褛的商军自山地顺势而下,出现在夏邑西方的地平线时,夏朝败亡的结局就已经注定!而此时的夏桀,还在茫然的做着重起九夷之师伐商的美梦。夏军未战而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突袭”效果所带来的震撼,以及夏桀不得民心,更多的在于巫卜所带来的“奇效”。

夏桀应该是史上最早试图通过巫卜的方式来影响战争走势的人,结果却被对手干脆地以彼之“梦”,还施彼身,不但使元妃妺喜搭上了勾结伊尹叛夏的名声,还由此丢掉了江山,这正是“夏桀祈梦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夏,实速亡于巫卜!

参考文献:《梦象与占梦:<左传>叙事的巫史文化因素解析》;《从<清华简尹至>质疑"商族源于西方说"》;《清华简与伊尹传说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