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无疑是每个孩子童年的噩梦,但是打针又是必须的,即便没有生病,各种预防针也是隔三差五的就来“拜访”。

小小的婴儿大哭一会就好了,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那“哭天喊地”的场景可想而知。九个月的宝宝已经在心里已经开始抗拒,甚至有的宝宝已经知道躲着“卫生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宝越是“反抗”,遭罪可能越多。有次在医院,看见到医生给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从指肚取血。由于孩子紧张、挣扎,两次都没有成功,最终孩子都哭累了。身边的父母也跟着心疼,但是好说歹说都没用。

其实,只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可以大大避免打针给孩子带来的过度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聪明的妈妈不妨这样做:

1、增勇气

给孩子面对打针的勇气,要趁早。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就要和孩子讲,“宝宝最勇敢了,不怕打针”,“宝宝打针,从来不哭”,“一下子就好了”。而且要在去医院之前,就要好宝宝讲好,要打针了,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

在笔者的记忆中,小时候打针从来没有哭过,妈妈就用了“这一招”。每次打针之前,都给我“戴上高帽子”,我不仅不哭,还敢自己看着针扎进皮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说事实

有些妈妈可能为了让宝宝不哭,就告诉宝宝“打针不疼”。这样宝宝心理上没有准备,就忽然疼了一下。而且妈妈不是说不疼的吗?宝宝还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以后对打针就更加抵触与反抗了。

告诉宝宝打针会疼一小下,不会很疼。宝宝完全可能忍受,就像上次摔倒碰了一小下那么疼,宝宝当时就很勇敢,没哭一声呢。当然,告诉宝宝,如果想哭可以哭出来。但不要动,因为越动越疼,而这一针是必须要打的,因为不打这一针就会生病,就要天天打针,那样宝宝是不是更不愿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告诉宝宝如果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哭,而宝宝不哭,那宝宝不是更勇敢?

这样,宝宝就知道打针会有点疼,但不很疼,不用怕。而且打针是自己必须要面对的。

3、给鼓励

宝宝在打针时没有哭或者没有大哭,表现的很好,妈妈要及时给予宝宝鼓励。抱起宝宝,亲亲他,“宝宝真勇敢,打针都不哭”,“宝宝真厉害,不怕打针”。让宝宝知道自己这样做值得鼓励,以后每次打针都会不哭不闹。

当然,鼓励还是以精神鼓励为主,最好不要用物质奖励,更不要让孩子养成每次打针都想要物质奖励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育孩子虽然很辛苦,但这真的是最有意思、最幸福的一件事。看着孩子每天一点点的成长,才知道了生命历程的模样。而“打针”这样一件件不大不小的事,却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做个好妈妈,“用心”让孩子打针不再“闹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