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建星理事长、王浩董事长,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树人堂,举办鲁迅名著《孔乙己》发表百周年之夜、暨《孔乙己》百周年纪念酒发布会,我谨代表鲁迅文化基金会,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中国报业协会的各位媒体朋友,欢迎你们来到我的故乡绍兴,同时,衷心感谢中粮酒业的精心安排,祝贺《孔乙己》百周年纪念酒荣耀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所作的第二篇白话文短篇小说,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编入小说集《呐喊》。小说通过描写“孔乙己”这位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旧知识分子的悲凉命运,向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发出了批判的呐喊,小说用深沉的讽刺,描写出旧社会对苦人和弱者的凉薄,呼唤着人间的大爱。鲁迅曾经对友人说,在他所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我们今天重温这篇名著,会发现它的意义,超越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当下和未来,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

(对于《孔乙己》,刚才我20年的老朋友张理事长,他的演讲已经超级到位,我向他致敬,这里就不再累赘了)

诚如刚才主持人的介绍,我是鲁迅的直系后代,现在鲁迅文化基金会,我从事公益慈善工作今年刚好20年。

鲁迅文化基金会是以“鲁迅”命名的国家级基金会,宗旨是:弘扬鲁迅精神,推动现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我始终有个认识和方向,那就是:我们不但要有学术领域的“鲁研”,更要有面向大众的“鲁普”,日前,新版中小学部编语文教材已经公布,鲁迅的作品仍然有13、4篇之多,我以为,给孩子们读鲁迅作品的目的,是要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要学以致用。鲁迅留给后世的文学遗产是世界文学之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基金会的视角出发,我们一直在努力地实践着,如何发挥好鲁迅作品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让鲁迅精神融入现实生活,让“鲁迅”这个优秀的文化标志,在全世界张扬新时代的中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金会成立7年了,我们做了很多大型品牌活动:例如举办“鲁迅文化论坛”、“鲁迅青少年文学奖”,“鲁迅是谁”“鲁迅的身影”巡回展览,创演《大型交响乐-鲁迅》,发起文化扶贫的灯火计划;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两项活动:一个是去年开始举办上海鲁迅文化周,恢复了鲁迅纪念日社会公众祭扫鲁迅墓活动;另一个是连续6年与故乡绍兴共同举办的“大师对话”,我们请鲁迅先生每年会见一位世界文豪,从2014年起,雨果、托尔斯泰、泰戈尔、夏目漱石、但丁、海涅代表团依次到访,明年是马克吐温。我们邀请他们实现跨时空相会,我和每一位文豪的后代交朋友,叙家常,畅谈两国文化。有幸,我们这些公益慈善项目,获得国家层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支持,让我们感到特别的欣慰。

今天晚会的第二主题是“孔乙己百年纪念酒”,下面我想粗略谈谈这个话题。

鲁迅文化基金会是以鲁迅命名的大文化基金会,因此,我们的一项使命是“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而文创则是创新发展的路径之一。文创,顾名思义,就是文化创意。中华民族有着数不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最近几年,故宫的文创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9位数的销售业绩成为标杆,一下子让中国的文创产业热血沸腾,人们看到了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无穷潜力,大家无不撸袖子追赶,于是,将经典解困于象牙塔,将经典融于文旅,就成为各地政府和商家的战略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文化基金会和中粮集团的文创合作也就此开始,以鲁迅作品为主题的纪念系列黄酒陆续上市,我们也想交出一份我们的文创答卷。

大家知道,黄酒是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自中华,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而绍兴黄酒,以及鲁迅笔下那位“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悄然站在绍兴的重要街道,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地标。从2018年的《狂人日记》纪念酒,到2019年的《孔乙己》纪念酒,我们和中粮希望通过文学与酒的结合,来纪念鲁迅、回顾经典,牵手优秀文化走进平凡万家,走向更广大的历史舞台,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小野心。当然,文化与酒的这种结合,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但如何做出中国新意,符合当下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审美品味,这其中体现出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有目共睹:高铁技术全球领先、“超级天眼”望远镜开天辟地、桥梁隧道屡屡刷新世界纪录…… 《史记》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物质文明充分繁荣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注重精神文明重塑,注重文化软实力提升。没有文化软实力的引领,方向会不明,动力会不足,良性发展不能长久保持。比如一些蜂拥而起的山寨劣质的文化商品,一些缺乏个性和文化主题的小镇、文产园区,都在追求短平快效益,忽视文化软实力投入中,走上绝路,走向没落。

就以黄酒的“文化软实力”举例来说,进入超市,放眼望去,黄酒瓶标上最醒目的是某某牌黄酒、加饭酒、花雕酒和突出的硕大的品牌商标,生怕别人不知道你姓氏名谁,能体现历史和文化的元素少之又少。去年我们发布了《狂人日记》百周年纪念酒,我们以名家版画作为酒标图案,将文学、艺术、黄酒融在一起,大获好评,还获得了设计奖。我想,这不仅是一个以文化激发产品活力的例证,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我认为,所谓“文化软实力”,并非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而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就需要发扬鲁迅的“拿来主义”,摒弃糟粕、推陈出新,从细节着墨。

各位朋友:我是绍兴人,出生在北京,从1999年开始,我开始经常回绍兴,进而开展公益文化工作,一晃已满20年,岁月转瞬,我也快70岁了。这20年间,我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深,最终决心为家乡奉献余生。近几年来,我多次呼吁,创建绍兴为国际文学名都,召开世界文学对话会,发展纯文学、网络文学、影视戏剧文学产业,现在各项工作都在逐渐落实,虽有艰难险阻,我心岿然不动;几个月前,鲁迅文化基金会还在绍兴成立了“城市软实力发展中心”,希冀为绍兴城市的文旅发展出谋划策。我一贯只做实不做虚,一要梳理绍兴的文化资源,找到并确认绍兴提纲挈(切)领的抓手,二要把绍兴的诸如三乌文化、三缸文化,这些传统特色更新迭代,它们不但要从农耕时代的手工制造,转向精细化的科学生产,更重要的是注入文化基因,赋予时代体感,让传统的走进新时代,融入新生活,贴近新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个人的小秘密。文革期间,我曾长时间躲在家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和各式各样的杂书,可能是知识储备多了,眼界开阔了,此生就特别喜欢做梦,有了梦就想去实现它,所以我这辈子有过无数白日梦,也创造过很多小奇迹,比如我策划过国际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中国名陶展”,由此我获得国际制作人的称号;我策划运作过半年内从海外带领一万三千人,到日本观看乔治卢卡斯的星际大战超级舞台表演等等。如今,我又在做着另一个绍兴的梦,未来绍兴走一遭,文化古城处处文化,诗歌文学满城书香,绍兴成为中国文学名城,文学大师们的经典著作、生平、场景、荣耀在这里一一呈现,全国的、全世界的文学粉丝聚会鲁迅故里,这里的文学山脉连绵不断,文学高峰巍然屹立。

最后,当然是眼前的美酒、美食、美景,三美俱全。这个梦美吧?特别高兴今晚与各位朋友相识相聚,期待大家今后多来,给绍兴,给鲁迅文化基金会一些关爱的眼神。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