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漂第五年,在土不拉几的工业园上班,住在很多人想象不到的“握手楼”,在晨光曦微中匆匆咽包子挤上地铁,办公桌上永远是廉价的速溶咖啡,昨天难得想早点回家把秋天的衣服拿出来洗了,同事开玩笑地说:“哟?今天这才九点半就下班了啊!”

这就是我的生活,平凡。小时候怕“别人家的孩子”,现在怕“别人的朋友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朋友圈还停留在7月:一张公司年中颁奖大会,作为优秀员工的我上台领奖的照片。

我收到了五千元的现金奖励,于是狠下心给自己买了放在购物车快半年的kindle,本想着发个朋友圈,但又放弃了。因为相形见绌,不好意思。

为什么别人能看几百本书?为什么别人有那么多时间去健身房?为什么别人能不慌不忙地制作精美营养的早点?为什么别人的工作都是出入高档写字楼?为什么别人离职后不急着找工作而是出国先旅游?而,我,普通。

兢兢业业地工作,月薪总算达到两万,然而并没有带来快乐。我兴高采烈地计划去马尔代夫去玩一周,我也想有刷屏式点赞的朋友圈,但是高昂的费用让我犹豫,老板又以“公司离不来你”的批复,直接将一切计划击得粉碎。

经过那次事件后,经过羡慕,冲动,懊恼,冷静一系列的心理转变后,我也有了新的思考:为什么要活在朋友圈里?活在自己世界里未尝不好,努力,朴素,真实。

他者认同】

【对自己的满意度,建立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社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习惯分享自己,越来越喜欢关注别人的分享。旅行要分享,看书要分享,听歌要分享,美食要分享,健身要分享,电影要分享……

本来是一件好事,但这种社交关系链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也会带来一个坏的结果:对于个体而言,不停地通过社交反馈,无意识地、习惯性地强化了他者认同,而忽略了自我认同。

“他者认同”就是活在别人的标准里,简单来说,就是你对自己的满意度,建立在别人身上

别人觉得你好,你开心;别人觉得你不好,你伤心。在心态上,就会患得患失,心情起伏极大。

想想你自己,去逛街,去旅行,看了书,听了歌,住了网红酒店,先发条朋友圈。并且还要精心去拍照,要好看要精美,还要搭配精心构思的文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会在意别人的点赞,这也正常,发朋友圈,就是为了让人给你点赞的。

于是,你会期待“点赞、评论的各种赞美”这些指标,多多少少决定着你的心情。

甚至,为了追求这种认同,追求满意度,会去不停地做一些事儿,或刺激,或新鲜,或奇葩,不是为了自己的便利性与实惠,竟然是为了取悦别人,说得不好听,博眼,博赞。

这还是我们的正常的生活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偏离生活的本质】

【忘记初心,把别人放在了极重要的位置】

这已经偏离了生活的本质!

微信运动刚推出来的时候,很受欢迎,朋友圈经常有人晒图,走了一万步,走了两万步。接着出现了很荒唐的事儿,有人为了极大增加步数,把手机绑在了小狗腿上,让小狗去跑,甚至还有“手机跑步机”这种设备……

荒唐行为为博他人一赞,实则忘记了自己初心,而是把别人,放在了极重要的位置

还有更荒唐的:

去书店,不看书,就为了拍一张照片,发朋友圈,想告诉大家,我在看书。

去健身房,跑步五分钟,拍照两小时,发朋友圈,告诉大家,我在健身。

去旅行,到一个地方,先找网红店,噼里啪啦一顿拍,回酒店,躺着过完剩下的日子,照片嘛发了朋友圈就好,告诉大家,我在旅行。

能说这是虚荣心吗?不是,这是一种荒唐的追求别人认同的方式,毕竟朋友圈里的生活标准就是这样:

健身必须要带泳池;看书必然要配咖啡;上班必然要手持一杯星巴克;写稿做PPT必然要苹果电脑;旅行住酒店最好带浴缸;住的民宿要有投影仪……

目的很简单,方便拍照,我要发朋友圈装X。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远精致

【处处都是消费升级,财务危机?】

永远精致,处处都是消费升级,带来另外的后果就是:你的财务会支撑不住。

之前还纳闷,怎么会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网贷平台?现在明白了,存在说明一定有需求。

而我做不到,辞职后先旅游一个月,去丰富我的朋友圈,那种消费水平不是我这个层级所能支撑的。我不用信用卡,就是不想唤醒我内心的消费欲望——这只我控制不住的怪兽,我不想透支我的未来。

倘若当时我没有忍住,极力追求朋友圈的生活标准,我的财力肯定是难以支撑的,为满足这种刹不住的欲望,我肯定会一步一步走向深渊,花钱一时爽,债务越来越高,拆东墙,补西墙,恶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务健康

【比财务自由,更重要】

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财务健康,比财务自由,更重要

对普通人来说,保证每个月花的钱,比挣的钱,少,还能小存一笔钱,就够了,就是财务健康。

财务健康的人,活得比大多数追求财务自由的人都要自由。

有些人活得精致,可以用花里胡哨来形容,所到之处,处处是掌声,处处是羡慕。

但你翻开表象看看就知道了,金玉其外,其中是血淋淋的空虚、偏见、恶性财务状况。

我更喜欢量入为出,喜欢踏实不虚的生活,喜欢按照自己的标准与现实,过日子。

哪怕没法手持星巴克,哪怕只能在床头看书,哪怕是自己买哑铃在家里撸铁……

【享受不来的

【就不必苦苦执念】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在一线城市奋斗真得很苦,我们的生活也需要一些小甜心来点缀。

我给自己做了一个公式:每月可消费金额度=工资+兼职收入-年初设定目标存款-定投基金。就是,存完后剩多少,花多少。然而,很多人的理财都是想着月末剩多少,存多少,往往到最后一分钱存不下来。

就像我拿出一部分优秀员工奖金买了kindle,这个月买了一台酷乐视迷你投影仪也是类似的做法!

这次免利息分6期支付,相当于每月两百多,而目前我每月计划消费额度大约有五百块剩余。因此,这笔消费完全不影响日常生活和资金周转,没有资金压力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我买投影仪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它在购物车住了两个月,一是等降价,二是起初没看到免息分期,让我全额购买会打乱我的资金计划。

但是投影仪我是真的想要,每天加班对着电脑,本来就是高度近视,眼睛会愈发觉得干涩胀痛,而晚上下班回到家也不可能倒头就睡,毕竟凌晨一点睡觉是我们“年轻人”的常态,入睡前的几个小时就是看动漫和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对家用投影仪的选择也很简单:可承受最高月供额度五百,因此三千以上投影仪我就直接不考虑了,贵的东西肯定好,但我没钱;租的房子,那种需要安装的,太麻烦,不考虑;买投影仪是为了大屏看电影,不能连wifi、不带系统的,不适用,不要;体积大的,不要;那种必须外接喇叭的,太麻烦,不要。

俗话说的“购物纠结综合症”,本质就是因为穷,并且还不愿意承认自己穷,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改变自己的预算。而我,承认自己穷,买适合自己的,就好。

我就连上无线网直接投在墙上看电影,屏幕挺大也很清晰,不过,我觉得没必要把家用投影跟电影院对比,不在同一个层级,没有可比性。

【越自律,越自由

【量入为出,踏实不虚】

并不是对爱发朋友圈的人有什么偏见,而是建议看到那些“出门豪车、无边泳池、饕餮盛宴”等等时,可以羡慕,可以心动,但是不要自卑,不要否定自己的生活。

如果真的有需求,然后,用最低成本,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不必网贷,不必看起来很高大上,不必按照朋友圈的标准。

量入为出,踏实不虚,按照自己的标准与现实过日子,这才是最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