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泥于旅游打卡,《熙游记》挖掘不同自然风光下孕育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与此同时,也在文旅融合方面打开了新出口。

像一列时空穿行的火车,《熙游记》自北向南,从夏日山顶星空行至初秋姑苏城,一个多月的旅程进入尾声。风光旖旎的海岸线、荷叶田田的山间景致、小桥流水的苏州闲趣……在自然风光的“滤镜”下,文化传承与人文情感为这一出“游记”增强了质感,也丰富了文旅融合的内涵。

9月27日,安徽卫视《熙游记》迎来了收官之旅。在这个火热的“暑期档”,作为一档慢综艺,《熙游记》通过深挖文化底蕴、做暖情感表达,创新节目表现形式,受到了观众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游记,也是流动的“文化地图”

近几年,荧屏上节目创作颇热衷于“文旅融合”。与大多数“文旅融合”类节目的形态相似,户外野餐、旅行、闯关游戏等元素亦可在《熙游记》看到,但从创作逻辑来看,《熙游记》走了一条差异化的路。

“游记”仅仅是外壳,不同于《徐霞客游记》那般洋洋洒洒六十余万字记载着各地的地理风貌,《熙游记》的载体是不同自然风光下孕育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其核心在于——既要抓住文化传承的脉络,也要借助情感诉求的表达来传达积极的价值观。

循着这条创作逻辑,《熙游记》的内容丰富了起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从海滨城市青岛到江南小镇呈坎,再到大都市上海,《熙游记》的镜头不仅对准了千差万别的景色,更多的还是聚焦在地域文化上。

受一方水土长年累月滋养,地域文化有时通过语言显现出来,有时也隐藏在人们对食物的追求里。第三期节目中,主持人刘语熙邀请嘉宾于莎莎逛早市,对自小生活在海边的于莎莎来说,分辨海鲜的好坏、掌握吃海鲜的技巧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能力,简简单单一个剥螃蟹的手法就展露了地域文化对人的影响。

从细节延伸开来,文化脉络更加清晰。当镜头掠过萧红、老舍等名人故居,从海鲜市场寻味地方特色转向百年书店体验拓印,一座城市的当代生活气息与历史风貌交汇,在镜头里鲜活、生动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北向南,离海岸线遥远的黄山上又有别样景致。粉墙黛瓦下是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可泛舟于荷塘上的诗意生活。绕过小镇的拐角,考究的房屋“抹平”设计蕴藏着老祖宗的智慧,“上是天,下是地,不让天不让地,只让中间,让人,让和气”,一砖一瓦揭示了传统文化底蕴。镜头流转,到访苏州,了解民间剪纸艺术,学习“一扇百工”的团扇制作工艺,穿上旗袍,感受丝丝缕缕间的历史风采……从承载了千年文化的古城苏州游到上海,体验摩登都市的24小时,摸索岁月变迁的痕迹延伸了旅行的意义。

不断延展的旅行线路将文化传承嵌入节目愿景,也向大众传递着重塑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八期节目,旅行目的地在更换,但节目的节奏一直平稳、自然,整体叙事像宽阔的河流,平缓地向前流动着,将观众带入多样风景里,领会流动的“文化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现真实的交谈时刻

一位常驻MC刘语熙、每期一、二位飞行嘉宾的设置相较其他综艺节目显得有些冷清,但这样简单的三两人行反而激发了更多真实的情感表达。有人说,旅行是发现自己的过程。参与旅行的嘉宾身份各异,人生经历相差甚远,他们当中有体育评论员,有主持人,也有歌手……与不同的人碰撞出不同的故事,多重情感诉求形成一股情绪的磁场,制造出了很强的代入感。

第二期节目,刘语熙邀请同为主持人的好友汪聪一起去郊外野餐。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令人身心放松,汪聪与刘语熙聊起自己从马上摔下来的经历,“我妈为了照顾我,早七点晚九点都在医院……以前也会说健康重要,但真的受了伤才能体会到健康真的很重要”。一些“人人都懂的道理”在好友亲近交谈时被重提,反而摆脱了生硬的说教意味,多了几分真情感染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访谈”变成“交谈”,节目传递的价值就离大众又近了一步。《熙游记》的“二人行”就藏着这样的巧思。一方面,嘉宾大多为主持人多年好友,彼此熟悉,能够营造出平等的交谈氛围;另一方面,嘉宾身份的多样性创造了丰富的话本。在与亦师亦友的黄健翔交谈时,看到人生的起伏;在与大王交谈时,领悟成长的不易;在与陈芊芊交谈时,向往“舒适圈”外的生活……这些平凡的、真实的交谈时刻透露出人间百味,值得咂摸。

在《熙游记》里,交谈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坐在星空下,边吃边聊,也可以下到田地,劳作时畅谈。为了寻找更地道的苏州味道,刘语熙与好友李响下荷塘采摘鸡头米。清代文人沈朝初在《忆江南》里写道:“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获得幽香的鸡头米并不容易,需经过采摘、剥离果实等一系列步骤。但二人协作,劳动的辛苦在欢声笑语中也有了感染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达最后一站上海,刘语熙与好友攀上近百米高楼,挑战高空拍照。俯瞰脚下的黄浦江,汪小敏说,“来之前,我从没想过我能坐在这里”。从不敢到勇敢,旅行把挑战变成了成长的动力。

自然山水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让轻松而深入的交谈贯穿整个旅程,能够看到,这些从自身经历出发而展开的对生命、事业、情感等多元话题的探索,有足够力量观照到现实,实现与大众的情感共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找寻文旅融合新样式

一直以来,实现真正意义上与受众的情感共振是文旅节目的难点。从这个维度出发,《熙游记》的探索有其亮点。

一方面,节目从小处入手,聚焦旅行中的细节,以平行的视角观察世界。在青岛时,刘语熙问起于莎莎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于莎莎扭着头想了一会儿说,“应该是采访我偶像孙燕姿的那一次”。说起采访中的失误,两人不约而同地笑起来。从好友的默契延伸到现实,与生活中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尽管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不同的挫败,但它们带来的感受大同小异。找到了接近现实的表达方式,与观众情感共振的频率便更有把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熙游记》也在尝试用现代元素再现文化符号的语境。纵观节目始终,再现文化符号是化繁为简的过程。不管是去呈坎游古巷,还是到苏州品古味,在“游”的同时,也是在直接地体验、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节目也为那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事物提升了曝光度,推动文化传承。从古老的苏州过渡到现代化大都市上海,岁月变迁在旅行中变得具象,这一趟从“古”到“今”的旅程才算画上完整的句号。

虽然文旅节目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熙游记》在模式与传播上做出了努力,并积极尝试与市场接轨,摸索着文旅融合节目的新空间。

·End·

编辑 | 徐蕾 王海婷